整理、文字=邱彥瑜
還記得,你上一次重返校園是什麼時候呢? 雖然大專院校並未統計五十歲以上的學生人數,但從教育部《一○五年成人教育調查報告》中可窺見一二:六十五歲以上參與正規與非正規學習者為十七・五八%,若以三百萬高齡人口換算,約有五十二萬人曾參與學習。而在如此多元的學習管道中,大專院校佔三・四二%,也就是有一萬多名高齡人口正在各大專院校研習學分或攻讀學位。
回溯台灣提供熟齡族的教育管道,早年以長青學苑、社區大學為主,但直到二○○六年教育部頒佈《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後,才被視為台灣重視高齡教育的分水嶺。 兩年後,教育部開始在各鄉鎮設置樂齡學習中心,主要瞄準五十五歲以上的國民。
台灣腳步不算快,日本早在一九九五年便在《高齡社會對策基本法》中明定要提供高齡者學習與社會參與的管道,而美國「老人教育法案」、英國「老人教育憲章」等也都將學習視為高齡者相當重要的權利。
台灣高齡教育目前有兩種主要的學習場所,一是樂齡學習中心,目前深入全台二十一個縣市,開設三百六十八間樂齡學習中心,希望達成「一鄉鎮,一樂齡」目標;此外也與大專院校合作,開辦樂齡大學計畫或退休技職研習課程,各校依據地方或學校安排特色課程。
變老,需要學習
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胡夢鯨受訪時指出,老年生活需要多方面、系統性的學習。近十年來樂齡學習發展,為的就是提供活躍老化所需要的知識,顧及身心靈以及社會等不同方面的需求,像是如何預防慢性病、跌倒,在少子化情況下,獨自過好老年生活也極需學習。
因此,課程的多元性便相當重要,像是樂齡中心必須開設核心課程(老化必須具備的知識)、自主規劃課程(興趣、休閒)以及貢獻服務課程(鼓勵長輩貢獻一己之力),三者平衡開設,幫助熟零族未變老做好準備。
胡夢鯨認為熟齡族學習具備積極與消極面向的好處:積極層面能認識老化、自我實現,即便年老也毋需從社會撤退,繼續做有用的人;消極層面則能預防疾病發生,降低被詐騙、交通事故、跌倒等風險。
65+最常使用的學習管道
- 31%民間組織
- 28%成人教育專門機構單位(如社區大學、樂齡大學、樂齡學中心、長青學苑)
- 26%政府所屬教育訓練機構
- 5%漁會、農會等
- 4%其他
- 4%學校教育機構(包括大專院校、國中小)
- 2%社會教育機構(如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
專家建議:為什麼要再回學校唸書?
- 追求新知,改善生活。
- 跟上時代,避免落伍。
- 找到人生新方向,各校系可做生涯規劃參考。
專家建議:研究所那麼多,怎麼選?
STEP1 找課程:挑選有興趣進修的領域,像是園藝、成人教育等。
STEP2 找學校:台灣很多大學,也開設不少進修管道,可以先從有興趣的領域挑選適合的學校。
STEP3 找夥伴:很多中高齡被鼓勵再進修,不管是跟夫/妻一起,或是以前的同事、住同個社區的鄰居都可以。有個伴一起上學,挺好!
學習管道
大專院校:全台共234間大專院校(2017年統計),https://ulist.moe.gov.tw/Query/Discipline (可按地區、學門分類搜尋)
樂齡學習中心:全台21縣市共有368所,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 SeniorCenter
樂齡大學:全台共105間大專院校(107學年度),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 University (主要提供給 55 歲以上民眾參與)
(本文出自《安可人生》雜誌第11期【透過學習,開啟更多可能】,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欲轉載請來信至:ankeeditor@gmail.com)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