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蘇于修
這一天臺中大雨滂沱,但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開設的「不老夢想125號」餐廳卻如春風拂人,溫馨笑語不斷,只見名廚江振誠(Andre Chiang)料理的眼神專注,然後,目送失智的長輩們小心翼翼地端菜上桌,也許流程或動作不甚熟悉,但猶如活動主題所說:「啊~沒關係啦!」因為,能跟更多人群接觸、走動就是好的開始。
江振誠談起這次合作的機緣,是想「用個人的影響力,希望幫助社會公益的活動有更大的聲量。」支持弘道的活動是其一。參與過程中,他跟長輩閒聊,長輩笑咪咪說自己「每天都期待來上班」。他也很肯定活動的核心,「有類似弘道這樣的平臺很重要,因為可以讓長輩有動力、有責任感、有事情可做。」
江振誠對失智並不陌生,媽媽林豐慧在日本時,他跟著奶奶住了近20年,兩人很親,奶奶在94歲左右失智,江振誠覺得:「家裡就好像多一個小孩,沒有覺得怎麼了;就是,有時候記得你,有時候不記得你。」用正面的態度去了解失智症,然後就「啊!沒關係啦!」媽媽則認為「耐心跟呵護」是最重要的,「裝小丑讓奶奶笑、逗她開心,打扮得漂漂亮亮。」失智長輩會每天講重複的話,東西會吃得很少,家屬就是要想辦法哄長輩吃東西。
江振誠哄著變成孩子的奶奶,一家人很自然地接受這件事。
每天吃飯就是我的健康投資
「您會怕老嗎?」面對這個尖銳的問題,江振誠微笑搖頭。他分析熟齡剛好處於人生的「黃金交叉點」:身體狀態往下走,但人生經驗卻是最豐厚的時候;如何讓身體不往下,讓經驗傳承給更多人,是這個階段要思考與準備的。持之以恆地每天做兩小時重訓的江振誠說:「重訓不是要練肌肉,而是讓自己一直Keep(維持)在一個狀態,而非過度重訓,慢慢做就好。」
運動未必人人能身體力行,但是吃飯卻是每天都需要的,江振誠建議不妨從飲食開始控制跟調整,「把飲食當成『投資』,就是對進入第二人生最好的準備。第一是飲食不過量,第二則是清楚理解糖跟澱粉對身體的影響,減糖減澱粉就是最基本的身體保養。」
江媽媽愛趴趴走,不注意飲食,他的策略就是「買菜回家」,採購紅藜麥、花椰菜米、新豬肉(OmniPork)、毛豆、羽衣甘藍菜等較好的食材,知道媽媽怕浪費,也因此自然而然吃到更優質的食物。
此外,他跟太太兩人決定當頂客族,相互照顧對方,因此兩人有意識地提早思考與準備「變老」這件事,主動規劃醫療跟保險,規劃自己老後的生活方式,也不排除未來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居「絆」老。
沒有「退休」,只有一生志業
在江振誠的人生中沒有「退休」兩個字,結束新加坡的米其林二星餐廳「Restaurant ANDRÉ」返台開設RAW餐廳,投身臺灣飲食文化的教育研究與傳承是他一輩子的志業,未來將花5到10年展開「臺灣味譜」跟「臺灣飲食辭典」兩個重磅計畫,收集分析各種大數據留給臺灣。
「臺灣味譜」計畫已於2020年啟動,要尋找「臺灣的味型」。味型,是指屬於某一群人的DNA,料理的99%食材都是一樣的,但那1%的差異就是味型,「這是臺灣的DNA,是我們要傳下去的東西。」江振誠任重道遠地說。
1938年由法國傳奇名廚Prosper Montagne的經典著作”Larousse Gastronomique”就是味型的濫觴;中國川菜也有味譜,定義出24種味型;臺灣也有,例如薑麻、紅糟、三杯等等都是我們的DNA。「有點類似族譜,希望讓以後的人們知道臺灣的味道從何而來?而非『聽說』,這需要大量整理、是文獻級的作品。」江振誠一肩挑起國家級的任務!
有沒有退休藍圖?「我的生活都是工作」江振誠大笑,但「也沒甚麼不好」,就覺得「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為了深入瞭解臺灣不同的城市生活跟味道,他「用在地人生活的方式去理解這個城市,例如去恆春、去臺南住兩個禮拜。」這個功課從江振誠還在新加坡時就已經展開,五年多已走訪了十幾個城市,目前他覺得最特別的是「在不同時間有不同飲食的臺南,這是很珍貴的生活方式,需要被記錄下來。」這是嚴謹的江振誠給自己出的作業,也是唯一一樣看起來比較像休憩的時刻。
最後,江振誠笑著說,若自己真的七老八十,他希望自己可以像爸爸一樣「當個閒雲野鶴」,像仙人,寫書法、寫詩,有自己的世界,不需要藉由外界的事情來驅動自己,自己有動力(Motivation)能自在生活,他描繪著。
本文轉載自《橘世代》
延伸閱讀
食物才是最好的藥,日本抗癌名醫濟陽高穗教做抗癌便當【系列2 防癌食物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