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馥如
住在隔壁的華倫提娜女士滿頭銀髮,身型嬌小,講起話來聲音超級宏亮。今年八十七歲的她曾經是小學老師,退休之後獨居,但每天過著充實的生活:辦讀書會、約姐妹淘打橋牌、散步、唱歌、吃美食,日子過得趣味滿滿。
這天她親切地拉我參加讀書會,選讀的書沒給我太深刻的印象,倒是「千歲讀書會」——現場的老太太,每個年紀都是我的兩倍——讓我大開眼界:她們各個精神抖擻,妙語如珠,若非滿頭銀髮,讀書會中大家聊天的聲量會帶給人錯覺,宛若置身一群嘰嘰喳喳的中學女孩之間。
是定期讀書的關係嗎?
若運動讓人健康,能延長壽命,那麼閱讀就是最好的大腦體操,如《神經學》期刊(Neurology)的專文所說,用進廢退,習慣閱讀書報、玩填字遊戲的銀髮族,比起不常閱讀、少與文字接觸的,得到失智的風險減低百分之二十五以上。
主導研究的威爾森博士(Dr. Robert S. Wilson)率領芝加哥若石醫學中心團隊(Rush Alzheimer’s Disease Center)進行長期研究,每年對將近三百名銀髮族進行測試,測驗他們的記憶能力與思維;參與實驗者的平均年齡為八十九歲,在死亡前約六年的時間點受試。受試者必須詳細回答問卷,說明在他們的童年、青春期、成年期、目前年齡的日常閱讀習慣,以及是否從事文字相關活動(如寫作、寫日記),還有是否常做刺激記憶的活動,包括玩數獨、填字遊戲、下棋等等。死亡後,研究團隊對受試者進行屍體解剖,觀察大腦是否有失智的徵兆、病變、斑塊或腫塊。
研究結果顯示,閱讀頻率越高,心智與記憶退化得越慢:在生命晚期依然大量閱讀者,與輕量閱讀和幾乎不閱讀的對照組相比,大腦的老化的程度延緩許多。威爾森博士還特別強調「終生閱讀」的重要,從孩童時期到老年,閱讀絕對是保持大腦健康的良方,「每天規律的讀、寫,對孩子、我們自己,還有父母,都是最好的頭腦體操。」
威爾森博士所帶領的研究結果對高齡社會有相當立即的參考價值:隨著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失智與相關疾病所帶來的公共衛生問題,預計將在未來幾十年內巨幅增長,因此,不管是疾病預防還是延緩發病年齡,成為不得不重視的議題。
若石醫學中心團隊也研究失智發生的年紀與記憶衰退速率的關聯。團隊發現,失智現象若首度發生在生命最後的兩年到半年間,記憶衰退的速度最快;而閱讀是這段人生倒數時期最能保持大腦靈敏和刺激記憶的活動。
「我們相信,在日常生活中靠著閱讀盡量保持大腦活躍,能使認知障礙慢一點在生命中出現,並讓人盡可能保有知覺、記憶、思維各方面的活力和獨立性。然而,當一個人活得夠久,潛在的疾病變得無可避免。當失智症狀開始在臨床上表現出來,我們最要思考的是如何縮短病程,將人生中認知受限減到最低,縮小失智的那段在生命歷程中的比例,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威爾森博士的這段話值得深思。
閱讀,難道不是人生最後也最有效的救贖?
※若您喜歡我們的分享,歡迎加入【後青春繪本館】臉書社團,一起交流熟齡繪本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9396606797894/
作者/楊馥如
台灣女兒、義大利媳婦。義大利特倫多大學得到大腦神經科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輔仁大學德國與英國文學雙學士。她是飲食作家、深度食材旅行策劃人、廚藝老師,繞著食物打轉的斜槓人生中,並不忘她的專業學術訓練,也在大學教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