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彥瑜、廖靜清 攝影/汪忠信
「當我們看到歐、美、日本的高齡者快樂臉龐,蕩漾在高齡者住宅空間裡時,我們好生羨慕。」身為台灣戰後嬰兒潮的《Anke安可人生》雜誌發行人李正雄感性地說,這股羨慕是他推動舉辦「高齡者住宅國際論壇 – 迎接2026年的機會與挑戰」的出發點。
在今天(3月7日)的論壇裡,關心高齡者住宅議題的產、官、學、研齊聚一堂,即使天候不佳,還是有超過300名觀眾熱情與會。
花敬群:提升銀髮族生活品質跟內涵為首要
「高齡社會潛藏跟都更一樣龐大的商機,銀髮社會有需求、有商機,但怎麼實現才是重點。」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致詞直指政府職責重要,需要扮演重要的媒介與平台,協助提供高齡者住宅的實踐者實質幫助。
花敬群指出,高齡者住宅市場包含供給與需求面,供給層面應著重有效建構供給系統,細緻規劃高齡社會下的產品定位與市場區隔,需求面則考量消費者負擔能力與支付模式,重點是銀髮的生活服務。
花敬群表示,不管作為住宅主管機關或是高齡人口議題,內政部在高齡者居住議題都責無旁貸。
他強調,「過往推動都市更新、社會住宅,我們都從住宅供給的硬體層面思考問題,但高齡者住宅議題更重要的是銀髮族生活品質跟內涵,必須要一起努力。」
日本經驗,高齡者住宅需跨領域、跨產業合作
日本比台灣早23年邁入高齡社會,至今高齡人口已佔總人口27%,2025年將突破30%,高齡者居住議題變成為日本政府關注重點。
《日本高齡者住宅新聞社》社長網谷敏數指出,日本高齡人口目前共有3300萬左右,接受失能評估、需要照護服務者約600萬,如何關注這群人的居住環境,成為日本高齡社會所需面對的重要問題。
網谷敏數認為,從1995年高齡人口超過14%之後,1998年便設立「高齡者優良住宅租賃制度」,在介護保險制度上路後,也等同開放民間參與高齡住宅與長照產業,接著2001年「高齡者圓滿入住出租房制度」、2005年「高齡者專用出租住宅制度」,這三項政策讓高齡者租賃制度相對完善。
2011年,這三項政策合併為「高齡者住宅法」,法令主管機關也從主責建設的國土交通省,轉為由厚生省(類似台灣衛福部)與國土交通省共同管理。
網谷敏數提出數據指出,600萬需照護高齡人口當中,有三分之一並不住在自己家中,而是住在機構或高齡者住宅,包含養護機構、收費老人之家、復健養護機構、附服務高齡者住宅以及失智團體家屋等五種類型,按照經營者屬性、機構屬性以及服務類型等有不同的細分。
其中,2011年「高齡者住宅法」通過後,日本政策明確鼓勵附服務高齡者住宅興建,市場也隨之蓬勃。附服務高齡者住宅強調將服務與住宅分開,法規要求「安危確認」、「生活諮詢」為必備基礎服務,其餘服務如餐飲、家事、沐浴等,高齡者可依照自己情況選擇所需的服務。
網谷敏數說,日本政策對附服務高齡者住宅提供制度性補助,平均每年300億日圓,全新建案補助建設費用1成,按照樓地板面積,平均每戶補助90至135萬,因為日本近年空屋太多,日本政府傾向補助既有建物修繕或改建,每戶更可補助180萬。此外,也還有稅制優惠跟融資機構的協助。
網谷敏數進一步分析,附服務高齡者住宅多達七成為企業,近年不少醫療院所也開始參與其中,因政策轉變與經營狀況,常有整併情形,營建業、房屋業以及壽險業都在市場中。
入住費用包含管理、房租與基本服務費用,平均每月10萬日圓,但也有每月高達30至40萬的高端市場,如日本最大不動產企業三井集團近年也進軍高齡者住宅市場,推出終身制住宅,入住費用需1億日圓。
網谷敏數也指出,日本社會也長期存在迷思,認為只有健康或亞健康族群才能入住附服務高齡者住宅,但分析住戶發現,中、重度失能高齡者住戶也佔了三成,跟長照服務機構入住比例相差不遠。目前日本有70萬高齡者住在附服務高齡者住宅,日本政府希望2025年能擴大至146萬人,約佔高齡人口4%。
除了專業的照護人力,銀髮生活的周邊產業人力也很重要,日本政府也希望擴大這方面的基層從事人力。2025年,日本將有高達800萬的嬰兒潮世代將邁入75歲,日本政府希望在此之前能建立完善的社區照護制度,這也是日本下個階段的主要發展目標。
在地老化新顯學,融入社區概念共老
人口老化是全球性問題,食衣住行育樂都受到影響,各產業紛紛朝向樂齡、高齡族群需求設計,尤其是安身立命的「居住」議題,比例將越來越高。每個人都會老、都會變成被照顧的對象,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發展適合高齡者居住的住宅、社區環境已成為新顯學。
陳政雄建築師以全球人口趨勢分析,台灣從高齡化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冠於全球。從2018年開始,我國每年增加18萬名老人,這些人身心靈狀況良好,需要的服務跟以前的老人需求已經大不同。
面對高齡人口比例驟增,友善居住環境的規劃是社會福利體系之一,需符合老年人的身心特性,住得更安全、心定;居住物性的條件也要符合智慧綠建築,達成內政部「住宅存量」的目標。
友善居住環境包括住家、社區,乃至於整體城鄉區域,營造安全舒適的空間,透過政策、配套措施實踐有品質的在宅老化或在地老化生活。不少企業投入樂齡住宅開發,將老年需求融入建案規劃、設計、服務,解決高齡者的安養問題。
老人的居住需求將成為未來社會主流,打造適合全齡居住的通用住宅、居住體系刻不容緩,除了硬體設備強化,整合性照護資源也非常重要。陳政雄建築師以丹麥、美國、日本、中國的高齡者住宅為例,各國的計畫開發多以「醫養開發」為主軸,滿足高齡者全面生活需求。
陳政雄建築師強調,社區高齡者住宅並不等於高齡者住宅社區;社區高齡者住宅可以解決高齡社會的四大議題:經濟、養老、代間、社會,達成在地老化目標。
高齡化、少子化社會來臨,家庭居住結構也大不同,隨著小家庭興起,傳統的「三代同堂」型態變成「新三代同堂」,父母把孩子交由雙親照顧。為了解決托兒及托老問題,除了同住一屋簷下,越來越多人選擇比鄰而居,彼此就近照顧又不會互相干擾。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宋立垚副教授提出因應高齡化社會宜居社區的「三代同鄰」新趨勢,與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在附近的方式,獲得新世代支持,近期國內房地產更掀起「同鄰不同戶」居住潮流。
宋立垚副教授也以國外三代同鄰相關政策與案例說明,日本的「近居政策」,有祖父母或子女的家庭可以從其他城市轉移,三代人同住或居住附近時,可獲得房租補貼。
新加坡也提供臨近住房補助金,不僅造福年輕人,同時解決老人安養問題。德國則由福利機構無償提供社區服務,強調在地化,滿足各世代族群居住需求。住宅的形式跟房地產發產的策略必需結合,前內政部建研所所長何明錦教授提到,政府政策需為年輕人找到機會、老人找到幸福生活的模式。
在最後綜合座談時間,網谷敏數社長分享日本現況,建立完善的社區照護制度是最主要的發展目標。陳政雄建築師再次強調,全面整合解決經濟、養老、代間、社會四大問題,絕對可以滿足老有所終、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宋立垚副教授所分享的三代同鄰議題,除了居住在「一碗湯不會冷掉的距離」,最重要的是子女要有心照顧,才有照護的意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