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嘟嘟車後座看著心驚,沒有安全帽更別說安全帶了。清晨冷風颼颼,刮的臉皮有些刺痛,司機不管紅燈綠燈,見著紅燈頂多稍微放慢速度,左右探一下,咻的就衝過十字路了。
膽戰心驚地駛抵千燈古鎮的大牌坊,天仍未全亮,街上行人稀疏,倒是街頭聚集許多「黑的」和「摩的」,司機們沒事就聚在一起聊天或是賭博,吆喝聲也算為古鎮激起了些許的生氣。
順帶一提,若是清晨抵達景區,售票處還沒員工上班,就可以大搖大擺的從大門走進去,省去門票的費用,不過,景區通常有警衛巡邏,偶爾會要求遊客出示票根,因此,最好跟住宿的主人套好,就說是客棧老闆的親戚,是由老闆帶進來的。
千燈古鎮的由來
我得承認,「千燈」兩字是吸引我前來的主要原因,我以為真有千燈萬燈,燈火輝煌,猶如仙境,實際上並非如此,她有著所有古鎮的共同特徵–交錯的水道;一座座造型優雅的拱橋;民居櫛比鱗次,垂柳倒映水中,如飄逸著的長髮。
根據史料記載,古鎮地處吳中最富裕的地方,吳越爭霸時,這裡是吳淞江岸邊第一千個高墩,取名叫「千墩」。另外,也有一說,原來這裡墩上長滿了茜草,因此叫「茜墩」。當然也有好事者稱此處燈多,故名「千燈」。我想是無稽之談,且解釋 也缺乏美感。
時序到了1966年4月,經過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千墩更名為千燈。近年才有人建立古代燈具博物館,號稱收集上千種燈具,名曰「千燈館」。
千燈古鎮也出過一位名人,就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與愛國學者顧炎武先生,他的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一句話。
漫步在古鎮上,讓人感到愜意,達達的石板路頗具特色,這裡有最長的石板鋪成的巷道,有樣貌小巧可愛的水井,有庶民的作息生活,我尤其喜歡小販挑著豬肉或是水果沿街叫賣,也喜歡角間的理髮小店,雖然有些破舊,可是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
偶而我能遇上一株粉紅色的玫瑰,,日出前仍舊飽含著露水;我也喜歡看著絲瓜沿著牆邊攀爬,還有許多廢棄的黑色磚頭,一邊有美麗的紋路。過去他們用這種磚鋪在巷道上,我仔細地撿拾了一塊,竟有一公斤重。後來我帶著這塊磚頭走了近萬公里,現在已經收藏在家裡了。這磚塊放在背包裡很沉,在敦煌時曾經想扔了,但想到已經帶著它走了3300公里了,最後還是堅持到底,一路揹上了雲南的紅土地,就當作是負重訓練吧。
江南水鄉古鎮無數,在經濟起飛,資本主義盛行的年代,各古鎮無不卯足全力發展觀光,但成功吸金的古鎮卻只有少數幾座,有些回歸沉寂,鎮口的售票亭破舊地孤立著,居民終能回復平靜生活,這對於環境異常脆弱的古鎮未嘗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