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沉默我不再詢問 當你的笑容變得陌生你的哀愁我再也不介意 因為我不再看見你今晚的約見你已體會 這是最後的一場電影我們因不瞭解而相識 我們因瞭解而分離」
一位年輕女歌手在全國少數僅存的民歌餐廳未央歌裡,彈吉他唱著三十多年前膾炙人口的《散場電影》。不過,負責人楊景惠卻表示,她唱得很好,但沒有到位,因為唱民歌就是要生活的體驗才唱得出那種情感,年輕人體會不出每首民歌背後創作的故事,當然唱不出那種味道。
楊景惠,五年級生,台南南台工專電機科畢業,退伍後在機械廠做自動控制,一年後不適應這樣的生活模式與工作環境,憑著有繪圖天份就和友人創業廣告設計公司。在一次員工旅遊到台北的吉普賽民歌餐廳吃飯,喜歡唱民歌的他試想:「在台南發展民歌餐廳的可行性。」
1988年木棉道民歌餐廳開幕,這是台南第一家民歌餐廳,楊景惠回憶說,李宗盛曾和潘越雲來唱過,爆滿的人潮讓木棉道一砲而紅。之後十年內民歌餐廳在台南如雨後春筍般的開了三十多家,但在1999年時,台南的民歌餐廳全數被興起流行的KTV打趴,一家都不剩。楊景惠說,在KTV裡可以自己唱,滿足自己當歌星的欲望,而且新一代的人離校園民歌愈來愈遠。
楊景惠經營木棉道民歌餐廳四年,就因與股東理念不合離去,「之後做過戶外音響燈光、在有線電視台做節目企畫、賣過關東煮、開泡沫紅茶店爆紅,卻因員工結合黑道勒索我,只能收掉店面,最後進南科當管理師」 穩定的生活過了六年,楊景惠決定放棄百萬年薪,重拾經營民歌餐廳的夢想。2010年,未央歌民歌餐廳開張,這是台南唯一的民歌餐廳,楊景惠說,排除餐廳駐唱的型態,未央歌算是台灣少數仍存的「民歌餐廳」。
楊景惠吐實,未央歌開幕至今八年,除了前二年損益打平,第三年起年年虧損,當年的民歌餐廳榮景並沒有回來,他一直在尋找族群,定位在四、五十歲以上的消費者,「他們來未央歌消費,聽到熟悉的校園民歌,都會感激我堅持留住民歌餐廳的毅力,讓他們有回味的地方」。
但這些人可能一個月來一次,甚至一年才來一次,是撐不起這家店的開銷。「我不怪他們,這是大環境的問題,台灣的娛樂業今非昔比,年輕人也不會喜歡民歌餐廳的氛圍」楊景惠淡淡的說。
楊景惠說,這八年他培養許多年輕的歌手,雖然唱得不錯,但說白一點,他們只像「活動CD」,他們沒有三、四十年前那些歌手的獨特性。
「木棉道、散場電影、月琴、恰似你的溫柔、外婆的澎湖灣」這些歌曲是客人點唱率最高的,但目前在未央歌的七位年輕歌手是沒有經歷過校園民歌時代,所以他們必需要重新學唱,「如果客人點到歌手不會唱的,就換我上去唱啊!」楊景惠說,他在國中三年級時聽到王夢麟的《雨中即景 》、《阿美阿美 》和葉佳修的《鄉間小路 》,開始自學吉他。上台唱民歌難不倒他。
當年校園民歌用字的精美,是現在流行歌曲不能比的。當年歌手自己抓合弦,再加入變換各自發揮,但現在的歌手上網下載的譜是相同的。楊景惠表示:「這些我扭轉不了,其實本來想在三月底就想收掉未央歌,就算吧台、上台唱歌我都自己來了,但資金真的過不去了」。
楊景惠還是想再拼一下,四月份起調整型態,民歌部份仍是主力,但餐飲會著重在水、酒、果茶部份,定位在晚上吃飽飯後的的第二攤。
民歌在現今世代有沒有未來?可不可以生存?楊景惠分析:「為什麼校園民歌可以傳唱這樣久,是因為寫到大社會、一般人的日常,文化的底蘊很多,但現在的音樂只寫到個人五百公尺內的事,也許會流行,但不會歷久傳唱。」
楊景惠說,有些事還是要有人做,那是傳承,尤其是文化的、有溫度的東西,丟掉了可能就永遠找不回來,民歌就是被要傳承!
延伸閱讀:
加入安可人生LINE,熱愛熟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