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真的將會成為一種社會問題嗎?隨著日夜無止境的孤獨生活,很多老年人最終選擇以自我生命結束來了結。當一個人漸漸與社會隔離,原本孰悉的社交流動卻大規模受到箝制,與其說很多老年人容易受到這種不安感覺的威脅,但其實學生和年輕人也不乏受此影響,對社會融入不適應或交友障礙等其實不受年齡限制。研究表明,荷蘭大多數安樂死案例都與孤獨有關,但卻希望找到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以解決許多人甚至都不認識的問題。
試想一下,上個月看望過奶奶或爺爺多少次?這一周是否和奶奶一起喝了杯咖啡還話家常隨口談了政治選戰?這樣的生活日常看似簡易,但真正實踐起來有幾人勝任?
位在荷蘭Deventer療養院看護中心創辦人Gea Sijpkes 有一個遠見主意,多年前她決定讓一群學生免費住進療養院。她說道:「由於現行養老院的嚴格指示規則,反而讓生活氣息變得越來越空虛,但同時又有為租屋經費煩惱的大學生也不少,與其讓年輕人待在家裡或承受貸款壓力,為什麼不把學生和老人這兩個看似不相干人物結合起來。」
大學生入住療養院空房不需付房租,而是以實際關懷行動來支付租金,他們每月固定有30個小時在療養院裡協助照顧當地居民,例如一起跑步、聊天、吃飯,或是教導網路社群工具,讓老人家也學會基礎社群媒體,以方便與其家人接觸和社會接軌。沒想到這個異想天開方案,在2012年創造出了一個雙贏局面!
現今,療養院目前有160名老年人和六名學生。每天下午五點透過學生組織,他們會出現和居民們一起用餐並幫忙生活事物,目前就讀媒體和資訊系學生Max和Jordi可忙得很,除了幫忙遞上麵包與餐點招呼著,體貼口吻問道味道如何?你要再來一份三明治嗎?都像極了是在自家餐桌上日常對話用餐,無須刻意,因為日積月累的同宿生活,就是最好相伴與依靠。
除了晚餐,學生們還會幫忙一些小家務,比如委託購物或簡易清潔。藉由年輕人充沛活力和敏銳觀察力來協助居民們生活瑣事比如開個門、在房間裡拎著一壺熱茶或是輕鬆地找到遙控器。每一件小瑣事其實對老年人來說都是大幫助。已經居住在療養院四年,現年83歲的米德爾堡女士她則是非常喜歡這樣居住氛圍,她說:「我覺得非常舒適與這全群年輕人共處,生活日漸有趣,每天都期待晚餐來臨。」
而療養院對每個學生的管理態度則是採取隨意與自由的,盡量讓學生更主動積極和他們的鄰居們聊天、相處甚至邀請鄰居來房間喝杯啤酒就都可以!現年23歲的Jilianne 和90歲Harry就是一對好鄰居,他倆不僅一起生活也擁有共同嗜好,經常一起畫畫,感情綿密已勝過有血緣關係的祖孫情誼,若問說他倆對彼此最大收獲為何?不假思量便是友誼的建立與鞏固。不難想像療養院裡所擁有的故事將是如何引人入勝,其中分享的不僅是長者無限知識,還會學到非凡的愛與仁慈。
這間Deventer療養院看護中心成功地讓兩個不同人群以同居方式緊密結合在一起。他有助於減少老年人中的孤獨感,同時創造更多溫暖人心的故事,這必定是一個互惠互利生活模式。進一步有其他組織也希望讓朝氣大學生和輕度精神病患者或是難民一起生活,透過日常生活關懷,將會激盪出怎樣的強大正能量效應,令人期待。
延伸閱讀
加入安可人生LINE,熱愛熟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