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三大地區分屬宜蘭、花蓮、台東,共5個場景分為眷村集合宅、偏境漁港小村落、花東縱谷內的客家聚落社區、純阿美部落村、閩客原民齊聚的村莊。
他們散落在東部沿岸與縱谷間,受先天地形地物的影響,高齡長者的生活方式依舊是很傳統。以平均80歲的高齡老人而言,他們有著生活上普遍的共同點:
1、年紀大了,失偶的比例高約七、八成,所以單身獨居的女性長者居多。
2、子女謀生不易,傳統的農作或捕漁式微了,也不想做,大都出外營生。假日或逢年過節才能返家探視。
3、身體還能動的,就少量重操舊業,當做運動、休閒、養生的一部分。參與志工活動,很樂意能服務他人,覺得自己還有用。
4、積極參與社區的活動,只要有舉辦參與率都很高,是學習新東西及認識新朋友的交流平台,也讓孤單生活不會太無聊。
5、昂然的生命力,即使已高齡但生活方式依舊生猛有力,騎乘機車是日常的交通工具,有自理生活的能力,大都還不用麻煩子女。
6、很少聽到為錢煩惱或抱怨,長年的打拚一路上都是真正的披荊斬棘,走過人生最艱辛的磨難,到如今有幸能過還健康的簡單快樂生活,比什麼都欣慰。他們或許不富裕,但最壞的都走過了,還有什麼過不去的!憑藉的是豐富的人生經歷,依靠睿智的生活智慧。
7、不需要養生村,制式的生活是不適合野放的生活者,那只會消耗他們堅靭的生命力,荒廢他們肢體的活動力。坐等別人奉養,不是他們的習慣,凡事自己來才是他們的行動原則。
8、平時與子女的聯繫,靠手機互通訊息,line分享生活點滴,但也只會這樣而已。孫子、兒女都也不在身邊,雖說不介意但心中的落寞也是免不了。
高齡社會下,老人人口不斷増加,如何讓這群人平日不僅有地方可去,還有事可做。在地社區中心的普及化是必須要落實的,以里為單位是可行的。各地有里活動中心、少子化小學的現有空間可利用、鄉鎮也有很多大空間的宮廟⋯等均是不錯的場所。
高齡老者的內心世界
人,到了高齡約75歲以後,可以說是到了人生收尾的時期,身心上大都已達到一個新階段。已能超脫一般的世俗價值觀,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功名利祿⋯⋯等大都能心平氣和的調整相互的對待關係。
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健康狀態,勤於運動養生是生活中的最高指導原則。過往的恩怨情仇、艱難困苦,都已化為故事中的情節,像是別人的故事。能走到今日,還安然健在過日子,莫不抱著感恩、惜福的心情。對於自己有能力還能為別人做些事,做愈多自己愈高興,對別人好也就是對自己好。
施比受更有福!大多數人在人生後期才真正的感受到。我們也可以從很多退休人士,積極的投入在各種公益團體的志工、義工的活動上,出錢出力出時間,樂此不疲越做越快樂得到印證。在奉獻與被需要中得到持久性的喜悅,也滿足了幸福感。
老年在心境上能自我放下,也是一種心靈上的救贖!詢問他們對未來有何期待或夢想,最常聽到的是:老了!不要想太多,只要能健康平靜的過日子,就好了!
最擔心的是什麼?大都是沒什麼好擔心的,因為也無能為力了!
人生至此滿意嗎?大都滿意的!同世代的親朋好友都走的差不多了,過往人生的種種都過去了,想到目前還能過這樣的生活,大都是用感恩的心迎向未來!較落寞的是老伴不在身邊了,子女無法同住享有天倫之樂!孤獨與寂寞是老後人生的必然,生命哲學及心靈修行的際遇,也只能造化在個人。
延伸閱讀:
台灣最南端樂齡族 用貢獻與參與為人生加值
居於都市與鄉村 也許是理想老年生活方式?
健康優雅的老歲人生 要付出多少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