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雞毛撢子,應該是大多數人相當懷念的過去,第一印象並不是甚麼撢灰塵,每每有家中小孩調皮時,總少不了長輩掄起雞毛撢子就往孩子身上招呼的畫面,隨著時代變遷,雞毛撢子少了,一台台冷冰的吸塵器取代了它的地位,雞毛撢子是台灣傳統農村文化的一部份,而傳承這手工技藝的匠人卻逐漸凋零,曾經彰化豐澤村是全台灣第一的雞毛撢子生產地,如今遵照傳統工法製作雞毛撢子的店家寥寥無幾,願意親手一片片親手黏纏羽毛的僅剩下陳忠露夫婦,是台灣最後的職人。
年逾75歲的陳忠露,這幾年來接受各大媒體採訪報導,因為他是全台碩果僅存的傳統技藝,手工雞毛撢子達人,「初一十五是拜神的時陣,就會刣雞(殺雞)。」這也是雞毛撢子之所以誕生的契機。早期,殺雞拜神而掉落下來的雞羽毛,大多被廟口的乞丐撿起綁在竹棍上玩,陳忠露的父親見了覺得拿來除塵似乎也不錯用,因此便向乞丐學怎麼綁雞羽毛,這就是雞毛撢子的由來,陳忠露打16歲開始,就跟父親學習經營雞毛撢子事業,而他退伍後更是迎來雞毛撢子的全盛時期。
民國五、六零年代是雞毛撢子最興盛的時候,那時的彰化豐澤村更是全台灣第一的雞毛撢子生產地,因為到處都有放養的山雞,家家戶戶都會會在三合院綁起雞毛撢子,當時不管是入厝、娶媳,都要買一支雞毛撢子來象徵「起家」。
「大家攏會作,只是我拉得較水。」陳忠露面對媒體採訪,邊說邊將手中纏著雞毛撢子的棉線拉緊,因為挑選適合製作雞毛撢子的羽毛也是一門學問,公雞毛較長且較亮麗,適合用來製作比較大支的;母雞毛短而細軟,在拂拭一些瓷器時較不易在上面留下刮痕,「做太醜的雞毛撢子是無法在豐澤村生存下去的。」
吸塵器問世後,雞毛撢子逐漸走入回憶,現在的豐澤村僅剩三家雞毛撢子工廠,而遵照傳統手工技藝製作的更只剩下陳忠露,如今觀光成份居多,有人願意來觀光、拍照,體驗DIY課程,就是他最大的樂趣,他現在也偶爾會接接團客或是學生團體,投身超過一甲子,年過70的陳忠露對傳統技藝的堅持仍不鬆懈,甚至還在大學生的建議下研發更加迷你的雞毛撢子。
他認為人就像雞毛撢子,只要經常使用就不容易壞掉,就如同職人的匠心從未曾改變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