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絕佳處,畢竟在黿頭~~郭沫若
自助旅行的妙處即在於臨機應變的自由,太湖黿(ㄩㄢˊ)頭渚之旅即是如此。離開甪直古鎮,前往無錫訪友途中,偶然聽見鄰座談及黿頭渚,加上對太湖之遊神往已久,當下便決定要在這回的旅行完成心願,何況無錫與太湖近在咫尺。
於蘇州逗留其實是在等待敦煌附近的胡楊木轉黃,而心中不斷盤算著回程班機的日期,恐怕得延期了,沒想的是,這趟旅行越遊越遠,最後竟欲罷不能的延了七次,旅期加倍,里程更是延長數倍。
從無錫市區前往黿頭渚僅10公里路程,是一座突入太湖的島渚,因為形狀像黿頭而得名。從黿頭渚望去,近處湖中有四座小島,因一座被另一座所遮,看上去只有三座,被稱為湖中三山。其中一座建有道觀,原是荒島也就成了充滿道教色彩的仙山了。
極目四望,湖區廣闊,事實上,僅是太湖的一偶。太湖古稱震澤、具區,也有稱笠澤或五湖。古代時太湖為東海海灣一部分,由於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堰塞,逐漸形成封閉的內陸潟湖,又在充足的雨量及江河不斷注入淡水下,太湖逐漸形成一座廣闊的淡水湖。太湖是中國大陸第三大淡水湖,面積有兩個香港四個新加坡四百個西湖那麼大,水源來自於茅山和天目山,經由吳江和黃浦江流入東海。
凡是壯闊高遠的景色,通常會穿鑿附會於民間故事,傳說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打翻了玉皇大帝送給王母娘娘的一個大銀盤,銀盤落地化成三萬六千頃白花花的湖水;盤中有72顆大翡翠珠子散落成太湖周遭七十二座山峰;玉石雕刻的魚就成了太湖最知名的「銀魚」。而原是座飄緲雲間的「天湖」,那一橫落下就成「太湖」了。
傳說總是充滿趣味與想像力,小時書中所讀的場景在眼前展現,親眼所見,印證書中情節描述,即便知道是小說家天馬行空的幻想,心情仍不免激動。事實上,小說中所描述的景色都是有所本的,經過小說家的巧思構築,也就變得趣味橫生了。
跟著詩句或小說情節旅行也是種樂趣。在敦煌三危山(《西遊記》裡的火焰山)下冥想唐僧師徒四人曾經在黃沙中埋頭前行;在甘南偏遠谷地望著一條鮮花小徑,可能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逃亡之路;站在唐克山丘遠眺才真正理解甚麼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到了酒香裊繞的宜賓,也跟著想水中撈月了。
太湖之美自少不了歷代詩人墨客的抒懷之作,望著如絲綢般了湖水,誰能不為之所動呢?而搭船遊湖也就成了最能親近太湖的方式,從黿頭渚出發,主要是登上以拱橋相連的仙島,島上凌霄宮恭奉有18公尺高的玉皇大帝塑像;有會仙橋連結了洞天福地和天都仙府等景區;當然也有花果山以連結西遊記的情節;還有月老祠,天街和數座牌坊,眾多人工景觀之外,我其實更喜歡湖邊嶙峋的太湖石和金黃綿密的太湖沙,而遠處七桅古帆船伴著桃紅落日更是太湖景色之絕。
平靜如綢的太湖水頗能沉澱人心,而喧囂的人聲也就成為低迴的梵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