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建鑫 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主任
衛福部長照3.0三大規劃重點:醫照整合、積極復能及落實安寧善終。其中積極復能明確指出,日間照顧中心應擴充多元功能與復能服務,落實作為社區主要服務資源的功能,並在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中增加夜間服務量能。衛福部並在2025年4月9日解釋函令中指出,應配置醫事人力提供預防失能或加重失能的服務。此醫事人力不得與既有的日間照顧、團體家屋及小規模多機能應置護理人員合併計算。日間照顧中心需增聘兼職人力,以達到預防及延緩個案失能的效果,符合解釋函令要求。
這位兼職人力並非直接操作復能,而是著重於評估、擬定計畫及指導,與日間照顧服務員共同協助個案達成復能目標。復能目標應與其生活相結合。如何透過復能計畫幫助個案達成生活目標,除基本生理需求外,更要延伸到心理或社會需求。
若個案希望與家人外出旅遊,且意願與動機高昂,可擬訂短、中期計畫。為提升行走能力,必須加強關節活動度與下肢肌力。醫事人員可透過評估建議應加強的肌肉或關節部位,使復能效益更為提升。除行走能力,排尿控制需搭配如廁訓練及骨盆底肌訓練,以提升個案的排泄控制能力,減緩其不安。餐食則需加強咀嚼與吞嚥能力,甚至訓練個案上下車的動作與流程。當目標是個案所期待的,執行照顧計畫就能事半功倍。

復能目標與個人生活相結合,意願與動機高昂才能事半功倍。(圖片來源/freepik)
建立團體化的個別復能活動是提升執行效率的關鍵。若執著於每位個案個別執行,現場人力將無法負荷,也難以落實紀錄與評值。統整機構常見的個別化復能運動,依照能力或項目進行分組,可大幅降低工作負荷。
部分日間照顧中心為應付評鑑要求,擬定似是而非的目標,或僅就評估出現的問題擬定計畫,又或照顧計畫過於個別化,導致執行效益不佳,復能淪為口號而無實際作為。經營者應先思考能與生活連結的目標,再搭配現場可操作的復能計畫,才能持續且有效地推動社區復能。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作者葉建鑫為財團法人臺灣省私立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