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儀婷
我們協會的宗旨一直在倡議,要為老後生活做準備。但什麼才叫做「準備」呢?是保險買得足夠嗎?存款數字漂亮嗎?還是走進長期照顧機構,看看未來可能的模樣?
我們帶著一群對老後生活感到好奇、有疑問且略帶不安的熟齡朋友,參訪「暖時光日間生活館」。有人是為了替爸媽提前打探,有人是為了自己未來預先安排,也有人說:「只是想來看看,什麼叫做『別人照顧我』的生活。」
這不是一場招攬顧客的介紹,而是一趟啟發想像、靠近未來的旅程。
說真的,很多人一聽到「日間照顧中心」,下意識就想轉身離開。好像那是只有「走不動、沒人照顧」的人才需要去的地方。每個人心裡,其實都難免帶點「我現在去會不會太早?」的猶豫。
參訪一開始,機構的專業人員很清楚地介紹了整個服務流程,從接送、用餐、復能訓練到家屬支持,都講得很實在。但最能打開大家心房的,不是流程,而是互動。我們剛好遇上活動時間,跟著長者一起上課,由協會理事長帶領大家做手指運動。理事長還請每位參訪者自我介紹,順便說說「你最愛吃的東西」。沒想到這題一出,現場氣氛馬上熱絡了起來。有人說屏東的牛懶趴(芒果的品種之一),有人說南瓜米粉,長者們馬上開始分享哪裡的水果最好吃、自己以前怎麼煮。我們一開始是來「參觀」的,聊著聊著,卻成了「一起生活」的人。

參訪幫助大家從生活面去理解「照顧」並非是被動接受。(圖片來源/黃儀婷)
讓大家印象深刻的還有午餐,我們吃的是中心每天供應給長者的餐點。那不是「參觀用」的樣品,而是每天實際供應給長者的營養午餐菜色均衡、味道清爽,許多學員邊吃邊點頭。幾位學員一邊吃一邊悄聲說:「看起來就好吃,沒想到真的這麼好吃!」另一位笑著補一句:「這菜比我家自己煮的還更豐富!」
另外讓我驚喜的是他們導入的 ICTREHA,這是與日本同步的智慧復能系統。經由高智慧AI系統評估產出個別化的「復能學習單」,長者可依學習單建議參加活動或課程,且由AI系統分析、追蹤並改善與維持長者的生活能力。那天看著長者們與大螢幕互動及遊戲式操作的活動,他們邊玩邊動,大家互相加油、吆喝,真的會想「再挑戰一次」。看到一位阿公笑著說:「我今天釣到好多魚!」那一刻,我突然很想為這種照顧模式鼓掌。
是否願意現在開始練習選擇
對我們協會來說,此次參訪不只是「認識一個機構」,而是幫助大家從生活面去理解「照顧」並非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設計未來的一部分。我們也看見了什麼是「白天有人陪、晚上能回家」的照顧模式,看見一位輕度失智的長者在固定節奏的日間照顧中,重新建立起生活感。也聽到家屬說:「至少我白天能去上班,晚上接他回家,大家都比較安心。」也許我們現在還能走動、吃喝、思路清晰,但參觀日間照顧中心後,會發現「預先理解」,是一種給未來的自己和家人最深的溫柔。
這不是「萬一需要時才考慮」的事,而是「是否願意現在開始練習選擇」的事。如果有一天,我們也需要被照顧,我希望那個地方會像是暖時光,有人喊我名字、有人陪我吃飯、還有人記得我喜歡彰化的肉圓。最後反饋時間,有位參訪學員突然紅了眼眶,她說:「曾經的我不敢想像有一天需要別人這樣照顧我。看完後,好像比較不害怕了。」
老後生活的選擇不該是臨時抱佛腳的賭注
臺灣好好退休協會今年度推動的「退休生活開箱去」系列活動,旨在透過走訪與對話,使大家不再將長期照顧機構視為「最後的不得已」,而是像規劃旅遊般提前安排並理解。老後生活的選擇不該是臨時抱佛腳的賭注,而是可以被溫柔設計的日常。我們無法保證未來不會生病或衰老,但現在我們可以為未來的自己多問一句,多走一小步,多開一扇窗。或許有一天,我也會走進那樣的中心,手裡拿著畫筆,心裡感謝過去願意先來看看的自己。
想參加下次的「退休生活開箱去」嗎?趕快加入我們的官方LINE吧!https://lin.ee/kOhvEr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