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春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護理長
2012年那一年,是我擔任居家護理師第2年,從事居家照護個案的過程中,發現壓傷傷口照護對於居家個案是常見的皮膚照護問題,不僅造成個案疼痛,也加重家屬的照護負擔與壓力。
居家護理個案多為失能者且長期臥床無法自我照顧,主要照顧者因對於傷口照護知識缺失、個案系統性疾病造成局部血流循環不良,形成壓傷問題,因此促進壓傷傷口癒合或避免壓傷發生是居家護理師不容忽視的照護重點。
感恩護理部吳孟嬪部主任的提攜,筆者2014年取得台灣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師國際認證。2017年因居家醫療結合慈悲關懷社區,社區訪視過程中看見床上躺著的人骨瘦如柴、雙足背水腫、雙眼分泌物多無法張眼,空氣中瀰漫的腐臭味與尿騷味陣陣撲鼻,打開尿布發現傷口貼著一層薄紗布,分泌物多且外滲至尿布呈黃綠色,傷口床有黃黑色腐肉不時流出膿液,那時的我屈跪在狹小的木板床邊,輕柔地清理發臭的傷口,那一幕景象,迄今依舊清晰。
這也是讓我體會到居家醫療照護團隊深入社區家庭中,教導家屬如何協助臥床長者身體清潔、活動移位、營養提供、皮膚照護與傷口照護指導,以提升家屬照顧知識與技能,預防個案受苦的良方。

圖片來源/freepik
2017年3月2日居家護理師面對李張奶奶尾底骨4×5公分無法分級居家壓傷傷口照護需求,我們究竟能做些什麼?傷口照護不只是簡單的換藥而已,是需要幫個案做整體性的傷口評估,包括年齡、疾病史與用藥種類、營養問題、經濟狀況、照顧能力而有不同的評估結果及傷口照護模式。
跨專業團隊討論照護模式
面對個案家屬或主要照顧者共同討論照護問題,給予個別性照護計畫也是一門學問,儘管居家照顧過程中家屬有自己的想法,也會一直認為藥局購買的白藥水就非常好了,甚至是居家環境遇到ㄧ些限制,舊式硬板床無法移動等問題接二連三浮現,身為居家護理師的我除透過溝通技巧及不傷害原則設身處地為個案執行傷口照護,也必須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思考可取代的折衷方式來照護個案,在跨專業團隊討論出因應個別性的傷口照護模式,提供介入措施,有適合的敷料及營養的供給,教導家屬如何執行居家照護。
首要步驟是傷口清洗,使用等張生理食鹽水溶液對皮膚無刺激性,可用於皮膚清潔之照護,傷口處使用濕紗布輕輕擦拭並移除壞死組織。
第二步驟使用hydrogel水凝膠提供傷口濕潤,軟化壞死腐肉及加皮達到自體溶解清創。
第三步驟使用Meoilex泡棉為軟性矽膠泡棉敷料,共有4層,軟性矽膠黏貼層不沾黏於濕潤傷口床,能溫和黏貼於周圍乾燥皮膚,在更換敷料時可降低病人疼痛,提升舒適性;吸收性泡棉層可吸收滲出液且柔軟能貼於身體各部位;表層薄膜具有透氣性及防水性;保護層即保謢適貼層。
倘家屬上班無法全力照護個案,也無法負擔敷料費用,會協助家屬送醫治療,進行外科手術清創去除壞死黃黑組織,2週後評估傷口床紅逐漸癒合,在經濟考量因素下改用燙傷藥膏外層紗布使用。過程中,居家護理師角色更顯重要,除了應具備專業知識,也應以人為中心的照護理念,富有愛心、耐心及毅力以促進個案傷口癒合及協助家屬或主要照顧者解決照顧困境。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護理長侯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