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退休後不必再承受職場上的種種要求和壓力,且生活有規劃、有目標,這樣的日子過起來應該是充實快樂的。然而,事實並非總是如此。有時候,看似美好的退休生活,實際上可能暗藏挑戰,特別是在心理層面。
前些時候,我看到時常分享退休觀點和生活的老黑,在他的臉書上記錄了自己罹患並治療憂鬱症的過程。老黑是一位活躍的退休人士,經常和另一半出國旅遊,過著許多人羨慕的生活。當時他原本計劃進行為期3個月的海外旅遊,但憂鬱症發作,讓他不得不在出國1個月後提前返台。
他自己分析,憂鬱症復發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長期旅遊必須不斷調整時差,讓生理時鐘混亂,進而影響心理狀態。另一個原因則與他的心理需求有關,他是公眾人物,經常發文、出書,希望獲得更多的按讚數、粉絲數和演講邀約,期待外界的肯定與掌聲。他坦言,自己仍然在意成就感,而這種期待無形中成為一種壓力。
這讓我有了許多省思。許多人以為,只要退休後有規劃、有目標,日子就會過得充實且快樂,但其實,規劃退休生活之前,先安頓自己的心,可能更為重要。若內心未曾獲得真正的平靜與滿足,即便生活再豐富,仍可能感到不安。
放下得失心 不執著名利
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有覺知,學習安心內求,不再執著於外在的名利與比較。要真正放下得失心,才能讓內心保持穩定。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對於在職場打拼多年、習慣追求績效與目標的人來說,退休後要放下對成就的執著,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調適。
許多人在退休後,仍希望能夠回饋社會,貢獻自己的專長與經驗,這本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但值得思考的是,這樣的付出究竟是為了真正的無私奉獻,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
這個問題,我也曾思考過,最後得到的結論是:我本就有價值,無需透過外界的肯定來證明。付出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成就,至於結果如何,並不需要過度計較。只要過程讓自己感到踏實與滿足,那便足夠。
因此,他人風風火火的生活不必羨慕,因為那不一定適合自己。退休後,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愛且適合的節奏,做讓自己感到安心、快樂的事,這樣才能長久地維持內在的平衡。
真正的幸福來自內心的安定,而不是外在的掌聲。找到自己心之所屬的事情,讓自己安住於當下,不僅自己會過得更好,身邊一起生活的人也會因此受惠。
退休,不僅是人生的另一個階段,更是一場內在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