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若珣
對你來說,家的定義是什麼?一個與家人團聚的空間、一個可以好好看書的地方、或是一個熱鬧溫暖的所在,還擁有一個飄滿飯菜香的廚房?我們對家的想像不外乎是家人、朋友和寵物一同生活的空間,然而,對一些人來說,能擁有一個安心獨處的空間,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了。
《街上的汪先生》這個故事,帶我們以生活的片段觀察,了解生活在街上的人,每天所面對的處境。故事一開始,先以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的家,來帶入「家」的意義思考。家可能是實質的,家也可能是一份安心,接著反問讀者,你有一個這樣的地方嗎?想做什麼就可以直接去做,不用顧慮任何人事物的空間。
許多人對街友會有一種偏見,認為會淪落於此是人生不努力的結果。對於這點,作者以人生命運體諒的解釋,故事中提到「命運」,並非所有人都有很好的際遇能夠維持生活,有些人面臨了不可抗的侵害,就像大野狼把小豬的房舍吹走,這童話般的可愛連結,將問題專注在無家的處境,況且,這位汪先生也有一份公園整理的工作,他只是沒有自己的房舍。藉由繪本的柔性表現,讀者能深刻感受到一個在街上生活的人,會面臨的生活問題。例如:可能出現霸凌的黑夜、必須使用公廁水源來清潔自己,一切活動必須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之下,顯然將成為一種長期的心理負擔。
所幸,汪先生還有一些友善的同伴,公園中跟前跟後的貓兒、時常來找他說話,牽著狗的小男孩、果汁店的善良老闆。這些小小的支持,成為他每天生活中的小喜悅,汪先生要的不多,他只要能有一個安心睡眠的地方,就滿足了。
《街上的汪先生》所表現的無家者形象不卑不亢,他只是以一種型態生活著,這種平行的視角讓觀者以同為社會人的同理,來發現社會對待無家者的不公,並反思歧視的眼光到底來自於何處。
繪本的封面饒富趣味,似乎說明了這種社會諷刺。沉重的鐵門區隔了內外,門外的街道是有推著所有家當的無家者,而貼著「租」的鐵門內,顯然是一個空屋。貧富不均造成的社會分配不均,是現象背後的隱藏原因。
整體看來,《街上的汪先生》故事中所闡述家的意義,更著重於心理感受,一種不被侵擾的安全和自由的空間權利。在房價越來越高的當代,這種焦慮早已擴散到青年人身上,對於處於經濟弱勢的老年人,如果沒有自己的房產,更是一種迫切的壓力。在世界上,「無家」是一個普遍又廣泛的困境,在每個城市的車站或公園角落,總能看見無家者的身影。如果有能力,誰不想擁有一個溫暖的居所呢?社會現象的改變須靠人們的關注,若是稍有餘力,我們也許能為社會弱勢多些關懷,而一切行動,就從同理心開始。
※若您喜歡我們的分享,歡迎加入【後青春繪本館】臉書社團,一起交流熟齡繪本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9396606797894/
作者/鄭若珣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現從事文字寫作、圖像創作與視覺設計。居於綠意盎然、生命豐沛的臺東,讀讀繪本、想想世界,在波濤拍打海岸的潤石聲中,過平靜簡單的小日子。
FB:晝書/夜畫。寫日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