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此刻。我在』失智長者藝術團體方案設計」計畫在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共融藝術專案的支持下,將藝術介入失智照護領域,透過藝術創作過程增加長者感知能力,在創作中賦權及表達其內心感受與想望。
計畫實踐過程中體會長者對「回家」的深切想望,「安置在機構」有著無奈卻也有著來自家人及機構照顧者的愛。緣此,「此刻・我在PARTII」-長者藝術創作工作坊於2019年展開,希望藉由藝術創作中產生的自我觀照,自由表達出這複雜的情感,形成長者與家屬、機構照顧者之間的對話,同時回應到社會現象。
而目前台灣有著另一群難以返家的長者:在大時代動盪之際來台的第一代榮民及榮眷(年紀約90-99歲),他們又是如何遙望對岸的家?如何著眼於自己在這塊土地建立的家,在這即將凋零的世代,策展人藉由藝術工作坊,引導藝術創作,紀錄詮釋長者對個人、對家國的情感與想法。
「機構安老」是高齡社會難以避免的趨向也是國際性議題,在 重視家庭的華人文化中更有深入探討的必要性,本計畫回歸主體,讓藝術作為回應方式。
「此刻。我在」長者藝術創作計畫強調此時此刻、存在感,選擇使用不同媒材探索,增加自我直觀、藝術創作的可能,藝術工作坊主軸在於:「藝術•塗鴉」、「觸覺•雕塑」及「集體•合作」,計畫執行過程中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中斷三年,直至2023年重啟,在此過程中我們深刻體驗時間的進程及疫情造成的身心負荷或隔離對長者及照顧者的影響,雖略顯沈重但不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本次展覽將帶領觀眾一起走這段時光旅程,從「自畫像」-如何看待「自我」作為出發,延伸至「最思念的人」,因著強烈情感,那記憶深處的片刻被提取而出。
「陶土鳥」與「樹」展現個體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疾病或老化帶來的限制 影響了「自由」,限縮個人的活動領域及社交動力,「積木城市」、「紙飛機」則是透過藝術創作帶來想像、賦予個體控制感,與外界產生連結的方式,藝術在個體逐漸消逝的過程中創造了自由、愉悅、充滿創意的片刻。
人生中的「不得不」一直存在著,因著疾病或是種種原因,時空或許會混淆,記憶或將消逝,但那最深的情感永遠存在,不必在意過去如何,未來總是可以想像,而更重要的是:此時此刻,我在這裡!
文/楊純鑾
策展/楊純鑾・黃純真
延伸閱讀
一抹紅色開展於濃綠山林中–猴硐遊客中心「小紅屋」
年邁母親找不到回家方向,記性變差開始排斥社交,擔心是失智症狀,該怎麼辦…
Anke人物|輪椅變身霹靂車,失智長者「尬」上小巨蛋舞台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