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游珮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安野光雅是日本的世界級繪本畫家之一。1926年出生的安野光雅,在1984年、58歲的時候,獲得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的肯定。
安野光雅在1968年,42歲時才出版了第一本繪本《奇妙國》,以年齡來說出道算遲。然而,安野就像一株充滿生命力的大樹,一直到2020年過世之前,安野光雅都持續創作,是一位名符其實「著作等身」的藝術家與創作者。在安野光雅眾多的作品中,《旅之繪本》系列10冊,是創作時間跨度最大的巨著。系列第一本的出版年是1977年,最後的第10本是2022年(安野過世後,由編輯整理遺稿、編撰)。
換句話說,安野光雅整整花了45年(以上)的時間,持續耕耘這個系列。所以,若想要深入理解安野光雅、欣賞並收藏這位世界級的繪本畫家的代表作,《旅之繪本》系列就是必然的選項。
1960年代即啟程的歐洲憧憬之旅
35歲那年,因為出版相關的裝幀設計與插畫工作越來越多,安野光雅毅然絕然辭去在小學教書的工作,成為專職的畫家。隔年,日本才開放一般民眾可以兌換美金、出國觀光旅行不久,安野光雅就啟程前往憧憬已久的歐洲去旅行。1964年5月安野光雅第二次前往歐洲,他租了一輛汽車,從哥本哈根一路開到羅馬,這段長途寫生與文化採集的旅程,在醞釀多年之後,終於在1977年出版成《旅之繪本――中歐》。
1960年代的歐洲尚未出現大批日本觀光客,那時安野光雅就帶著畫家敏銳的眼光,展開他的壯遊。安野光雅覺得那次的歐洲之旅,就像在無字繪本中旅行。因此開始著手創作《旅之繪本》,邀請讀者進入他的無字繪本之中。
鳥瞰與多點透視的騎馬旅行
翻開《旅之繪本》系列,讀者除了馬上會注意到內文沒有文字之外,也會看到一位旅人,在每一段旅途的開頭,跟當地人租借一匹馬,然後騎馬上路。直到每一段旅程的終點,將馬匹還給當地人,再離開那個國度。讀者可以在每一個跨頁中,尋找旅人的蹤跡。這個找找看的「遊戲」,也是閱讀《旅之繪本》系列的樂趣之一。
如果讀者更仔細觀察,會發現《旅之繪本》的第8本日本篇、第9本瑞士篇與第10本荷蘭篇的筆觸,相較前面的系列作品,線條粗獷、奔放很多,畫面視角雖然仍保持鳥瞰俯視,但更接近寫生,而不像先前的系列巧妙地運用多點透視,讓前、中、後景裡的人物與建築,都細緻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或許因為年紀的關係,系列最後的3本,畫家無法精準地控制手部肌肉,無法描繪出清秀細膩的線條,但也因此流露了更多的情感與心緒。而且,後面3本的旅人,經常下馬跟當地人打成一片,而非像前面的系列之作,一直騎在馬上。我推測這跟安野光雅心境的轉變應該也有關係。壯年時騎馬漫遊,總待在馬匹上,當一位不涉入當地人生活的「旅人」,但是到了晚年,不再趕著旅程,更多的時候下馬休息,也融入當地人的世界。
以人文與地景編織而成的烏托邦
《旅之繪本》系列,並不是「寫實」的作品,而是安野光雅在眾多當地寫生與各種資料搜集之後,創造編織的「烏托邦」。
首先,安野光雅將時間往前推移,描繪想像中尚未有汽車奔馳在道路上的年代,畫面中有大量的山川、海岸地貌、也有人們散居的牧場、田園景致與市鎮廣場的風光。同時,安野光雅也巧妙地將各地的特色建築、風俗民情、文學元素、藝術作品、音樂、特殊運動項目、祭典、戲劇、電影、知名人物,甚至聖經與神話故事都羅織進畫面裡。
譬如在丹麥篇中,他盡其所能地將安徒生童話的角色,隱藏在畫面中。在義大利篇中則以《新約聖經》為「添加」畫面的故事素材;英國篇中則是莎士比亞劇作與《鵝媽媽童謠》;到了美國篇則是有名的電影場面。當然,喜歡繪畫,熟知藝術史的安野光雅,也不會放過藝術家的名畫場面,於是,讀者可以在繪本中認出「梵谷」、「塞尚」、「雷諾瓦」、「高更」、「畢卡索」等的畫作……
安野光雅在2000年以後,為他早年創作的《旅之繪本》系列加入了「解說文字」,讓讀者可以更深入理解這一本本暗藏玄機的「無字天書」。不過,他並沒有把全部的內容都解說完,還留了很多讓讀者自己思考和發現的地方。安野光雅希望大家能從繪本的畫面中,自己找找、自己想想、自己詮釋;因為那才是閱讀這個系列最大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