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若珣
「母親」是一個專有詞,「母親」也同時是一個共有詞。因此,這個名蘊含著個人私密的體驗,也匯集了歷世歷代,經過這個名的共同感受。母親是個無薪給的職業,卻讓女人前仆後繼地參與,奉獻生命全然的精華和心血。有別以往的繪本對母親形象的闡述,林廉恩的《母親記事》是一本自我的生命紀錄,在兩代母親對孩子的敘述中,闡述著幽微的人生感觸。《母親記事》脫離了繪本「母德」的制約,將母親從典型的刻版形象解放,她甚至不需刻意成為無敵媽媽,母親是個人,一個有血、有肉,會受傷的凡人。「母親」是社會以合理化綁附的孩子奴隸,為了消化稱為「母親」的職涯心情,一本特別的繪本誕生了。
如果不是這個女力躍昇的年代,如果不是成人繪本已被普遍接受的當下,如果不是有位能以圖像傳達纖細感受的母親藝術家,這本繪本不會出現得如此恰如其份。它正剛巧標示出女性意識的時代轉換,傳達出同時為母親又同時渴望擁有自我的內在掙扎。這本繪本讓我想起的史帝芬‧塞凡的《有時母親,有時自己》,那是一曲澎湃又自由、追尋自我的頌歌,以絢麗的造型符號來表達變換的意念;閱讀《母親記事》的體驗,更貼近於當代台灣的社會情感,畢竟,這就是一朵孕育於台灣土地的內斂花朵。
有限的用色透出滿滿的情意
繪本的用色十分簡約,黑、白灰襯以紅色色塊。大量的黑、灰、白表現出一種沉穩的情境,讓讀者進入一種低沉的氛圍,就如母親在被壓縮的時空中,坐在書桌前的短暫書寫時光。周圍昏暗,只有桌面一盞小小燈光,在壓抑的環境中回想與書寫,寫一份自己見證的經過。
紅色引導視覺重點,它出現在母親和孩子的雙頰間,代表熱情與喜悅。它也出現在眼淚與傷口間,代表悲傷和痛苦;「血淚」兩字或可巧妙的代表母親的經驗感受,人類的感受可以雙面併陳,同時帶著痛苦和喜悅,且又同時如此強烈。
在述說中看見兩代的對比
故事的敘事形式,是日記式的單人敘說,這種內在的單一敘事口吻,招喚閱讀者進入述說者的內在感受。那些細微的生活經驗,是為母親的生活現實,卻只能在日記中述說,母親是忙碌的、卻是疏離而孤單的。因此讀到「上學」的那一篇特別療癒,一直以來母親認為自己是陪伴孩子的照顧者,這時才驚覺,是孩子陪伴了自己,度過這段內在孤單的日子。
《母親記事》這本筆記中,述說的對象有二方,筆記上方面對真實的自我述說,下方是作為母親的角色扮演。在社會關係中,我們常不自主的必須跳入這種角色扮演,以一個身為母親、身為長輩的身分發言,如果拿掉這些身分定義,你的上方格會出現哪些語句?或有多久,沒有上方的語句出現了呢?
兩代母親的段落是一個有趣的設計,讓讀者得以前後對應,在類同的情境中,母親相同又有些細微差異的反應。相同的護兒心情,呼應母親共同的心境。
構圖中的巧思閃見靈光
插圖中的圖像符號應用寓意明顯,諸如代表自由與保護的「鳥和鳥籠」、與孩子對抗的「傷口」,代表生長的「植物和花朵」,都待讀者細細地去呼應品味。蝴蝶頁的設計耐人尋味,就作者的自述提到,那代表「辛苦育兒的目前的自己,想念過往能自由打扮的自己」。或許是來自故事的兩代編排,個人在閱讀上的直接對應是「作為母親的自己終於能體恤自己的母親」。不知其他朋友的感受與解讀為何?
我非常喜歡最後一個跨頁,那個在海中的母親,如冰山一角般,露出意志堅定的炯炯眼神,她流下泊泊的淚融入海洋,成為一個在犧牲中同時誕生的巨大「母親」。
盼望「母親」之名,從此多感且多姿。
※若您喜歡我們的分享,歡迎加入【後青春繪本館】臉書社團,一起交流熟齡繪本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9396606797894/
作者/鄭若珣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現從事文字寫作、圖像創作與視覺設計。居於綠意盎然、生命豐沛的臺東,讀讀繪本、想想世界,在波濤拍打海岸的潤石聲中,過平靜簡單的小日子。
FB:晝書/夜畫。寫日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