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盧怡方
「捷運!」小女孩又叫又跳,揮舞小手,指著從遠處駛近的捷運列車,女孩媽媽餵一口飯進小孩嘴裡,小女孩搖擺身體,滿臉笑意。我從她身邊走過,被這充滿驚喜的鈴鈴笑聲感染,走進捷運站內,我的一天也有愉快的開始。
小孩率性純真,想哭時,就放聲嚎哭;想笑時,就噗嗤咧嘴,小孩的世界俯拾皆新鮮,一花一草都能勾起好奇探索的目光,小孩就是這樣自在不羈的存在。不論你我現在長成什麼樣子的大人,每個大人的起點都是一個小孩,那個小孩還在我們身體裡,只需打開心門,就能與我們的內在小孩相遇。
《內在小孩》作者亨利・布雷克蕭以第二人稱的口吻——你,將讀者拉進故事中,創造與讀者直接對話的情境。雖然此處的「你」對焦的是小孩,但文中討論的主題是大人,於是乎,大人與小孩自然而然都拉長耳朵聆聽作者要說的話,這樣的說故事方法真是高明。
圖像上作者以大人小孩同時並存的顯像,讓讀者看見疊合在成人身體裡的內在小孩。大人的穿著打扮、個性特質與內在小孩高度雷同,畢竟我們先是一個小孩,然後才是一個大人,現在的自己都是過去歲月的累積,經驗交錯相連的生命,才是完整的你。
當內在小孩跑出來玩樂時,大人的行為會變得可愛有趣,不過,內在小孩並非只有開心的時刻,他們也會生氣、恐懼、煩躁或悲傷,這時,就需要傾聽他們的需要,心理學有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快樂的童年累積充足的幸福養分,供給成長過程消耗的能量;匱乏的童年致使內在小孩營養不良,日後則需花更多心力來照顧羸弱的內在小孩。
書中有個跨頁特別引起我注意,「凶巴巴的大人,也有個凶巴巴的內在小孩。」看這位光頭打著紅領結的執行長握拳咆哮,他的內在小孩包著散發味道的尿布,也正揮拳瞠目,惡狠狠怒視他人。是什麼原因讓「凶巴巴」的個性從小孩延續到成人?這樣的憤怒性格有可能改變嗎?
這幾年我有機會與熟齡朋友在繪本讀書會分享彼此的成長經歷,A大姐說道:原生家庭貧苦,父親對孩子都是打罵教育,從來不曾讚美過她,她一直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即便後來朋友常誇她手藝好,手工巧,她還是認為自己沒有才能,每每都是負面念頭先出來否定自己。B大姐則不同,從小父親會為子女買書,和孩子一起讀課外書,有機會就為孩子下廚或是帶孩子去旅行。
B大姐的童年被愛夠了,近六十歲的她,有一雙擅於發掘生活樂趣的眼睛,鳥兒在陽台築巢,她日日為小動物編故事,讀繪本總有新鮮的體悟,內在小孩與長大成人的她,心神契合。A大姐在熟齡繪本讀書會訴說自己的童年故事,她意識到自己的性格是源自兒時經歷,她了解到並非自己不好,她嘗試告訴自己的內在小孩,她很棒;她也開始練習肯定自己,現在的她很好。A大姐願意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對話,療癒生命的傷口,是多麽勇敢的行為。我們都需要認回自己的內在小孩,傾聽內在小孩的需要,這就是好好愛自己的方式。
《內在小孩》這本繪本是一個深深的祝福,每一位我所珍視的家人、朋友以及親愛的大小讀者,我都祈願你手中有這樣一本書,它將引領你傾聽、撫慰你的內在小孩。不論你現在處在哪個人生階段,內在小孩永遠陪伴著你,這個小孩纖細敏感,有雙澄澈好奇的眼睛,如果你是小孩,請你好好照顧現在的自己;如果你是大人,請你愛護身邊的孩子,並與自己的內在小孩真誠對話,只要顧好“所有”小孩,所有大人也都會很好,畢竟,我們先是一個小孩,然後才是一個大人。
※文章轉載自親子天下
※若您喜歡我們的分享,歡迎加入【後青春繪本館】臉書社團,一起交流熟齡繪本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9396606797894/
作者/盧怡方
喜歡看繪本、說故事和寫故事,經常拖著一卡皮箱到處說故事給大人、小孩聽。最近發現為家中長輩說故事,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即使到頭髮花白那天,都有人期待我繼續為他們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