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台灣很多景點與公共空間都變得很有氣質,街頭藝人的進駐讓這些空間時不時傳出悠揚的樂聲與鼓掌聲,不論是樂器演奏還是技藝表演,五花八門,熱鬧又有趣,成為現代都會裡一道美麗的風景。
碰上街頭藝人,要是沒有趕赴邀約的時間壓力,我都會駐足欣賞片刻,在打賞箱留下一點點心意,感謝他們為社會增添的美好氛圍。
有趣的是,我在臉書上看到,陸陸續續不少朋友在退休後報考街頭藝人執照,有人做草編藝術,有人彈吉他唱民謠,有人變魔術、畫畫、寫書法,各式各樣。這些朋友並不是為了打賞的小費,而是想用好玩的心情分享自己的技藝,也趁機交些朋友,一邊觀看街上流動的風景,也讓自己成為風景的一部分。
不過,想成為街頭藝人還是得有兩把刷子,起碼要先考到證照,然後要有勇氣站上街頭,獨自面對陌生又流動的群眾,還真不是一般人都做得到。倒是我身邊幾乎所有朋友都在工作壓力降低、孩子大了以後,重拾年少時的興趣或夢想,開始學習某些技藝,其中又以藝術創作為主流。
的確,據研究,藝術創作是解放因為長期被社會責任而束縛的心靈枷鎖最好的方法,不管是音樂、電影、文學、戲劇、舞蹈、表演、美術、書法、傳統技藝……都能發揮創意,還有作品可以分享,對於尋找生命意義、重建價值,具有很棒的精神療癒效果。學習過程中還能認識許多同好,這種沒有職場利害關係的友誼,也是豐富生命、帶來幸福感的重要元素之一。
除了社區大學、各種社教機構的定期開課,兩廳院從二○一五年開始針對五十五歲以上的樂齡大眾,推出了玩劇、玩聲、玩舞等一系列工作坊,並舉辦體驗活動,分享座談,甚至讓學員粉墨登場上台演出。截至二○一九年,已有超過五千人參與該計畫,這些願意鼓起勇氣參加工作坊並上台表演的朋友,也都從戲劇演出中看到了深埋內心的自我。
事實上在精神治療領域裡,表演治療是很重要的治療方法之一,能讓參與者在演出過程中回顧或統整過去的生命經驗。
除了表演藝術,不管是手作、美勞、繪畫、陶藝,所有的藝術創作幾乎都可以引發精神自癒力的正向效果。藝術是一種超越語言的力量,過往在工作中被壓抑或人際互動挫折的傷痕,都能在創作過程中獲得紓解、得到撫慰。
而在各種藝術創作中,繪畫是最容易入門的一項,需要用到的工具也最少、最便宜,從家裡原本就有的鉛筆即能開始。畫畫不但可以排遣一個人獨自在家的寂寞,對大腦而言,畫畫更是一種主動的認知訓練,能有效預防與延緩失智症。
如果擔心自己手腳不夠靈活,耳不聰眼又不太明,不敢報名參加這類藝術創作課程,那也沒關係,現在坊間有不少活動會先從藝術欣賞開始,一步步慢慢引導你,讓你用自己熟悉或有把握的方式來創造。比如朋友這兩年積極推動熟齡讀繪本,成立「後青春繪本館」,在全台灣推動「用繪本陪伴長者」服務,結合了說故事、身體律動、手作和歌唱,讓繪本不再只是靜態的讀物,也成為陪伴長者的媒介與方法,藉由共讀與彼此分享的過程,活化大腦且療癒心靈。
新光人壽基金會則在十年前就從美國引進了傳承藝術專案,至今已培訓一百多位專業講師,可以訓練志工進入各種照顧機構中陪伴長輩。傳承藝術的課程形式有很多種,通常一期十二次,每周進行一次兩小時的活動。在志工的引導下,長者會透過素描、繪畫、拼貼等各種藝術形式或搭配短短的文字描述,完成一本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書」。
不管哪一種方式的藝術創作,是否能夠完成富有技巧又厲害的作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用藝術這個媒介,與自己及與他人互動,並在快樂分享之中,深刻體會這輩子是一趟值得的生命旅程。
《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
作者:李偉文
出版: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