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Inc. / Licensed by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普普藝術的教宗? 消費世界的教父?操作媒體的神人?美國夢的製造者?現代的宮廷畫家?地下電影的導演?電視節目主持人?藝術圈的超級巨星?藝術企業的經營者?工商社會的藝術先知?還是窺淫癖者?戀物癖者?過動兒?自戀狂?同性戀?無性戀?
多重角色與身份讓人摸不著底細,又似乎毫不保留地將自己袒露於世,一個人格特質充滿矛盾、複雜、機巧的怪胎;德瑞拉(Drella)的稱呼最能概括他,即吸血鬼德古拉(Dracula)與灰姑娘仙度瑞拉(Cinderella)綜合體,他就是美國普普藝術的超級巨星:安迪·沃荷。
安迪・沃荷1928 年出生於匹茲堡,是捷克斯洛伐克移民的第二代。成長之初正逢美國經濟蕭條衰退的時代,父親積勞成疾臥病三年,在他青少年時即告別人世。他的母親才華洋溢,他承襲了母親的藝術基因,爾後與母親同住紐約20年。
安迪・沃荷早年身體孱弱,他臥病在床,備受母親寵愛,可以花大把時間畫圖、剪紙、看漫畫、聽收音機、翻閱電影雜誌、收集明星照片,這些童年的嗜好開啟了他對藝術、媒體的狂熱與執著。
1945年進入卡內基理工學院(今卡內基大學)主修繪圖設計,大學期間便開始為匹茲堡的百貨公司做櫥窗設計,並以類自畫像〈挖鼻孔的男孩〉參加匹茲堡畫家協會年展,引爆爭議,這也是他畢生作品常引起是寶藏抑或垃圾的藝術論辯的起始。
1950年代崛起於紐約,亦是時勢造英雄,趕上紐約時尚行業的黃金年代。1960年代則是奠定安迪・沃荷未來巨大成功的時代,由廣告設計轉型為藝術家,將廣告商標翻轉成個人的藝術創作。
他採用絹印法印製美鈔、康寶濃湯、可口可樂、好萊塢明星、肥皂盒、花卉、牛頭、電椅、種族暴動等主題,創作出形式化、通俗化的圖像,不僅模糊商業藝術與純藝術的界線,更以此頌揚消費主義的民主價值,瑪麗蓮・夢露的肖像畫更是聲名大噪。
1970年代的創作重心是製作系列名人肖像畫,直到去世為止。1987年2月中旬,安迪・沃荷的膽囊宿疾病發,必須緊急開刀切除,2月21日動手術,22日清晨護士發現他脈搏微弱、陷入昏迷,6點半即宣告不治,結束他翻雲覆雨、璀璨繽紛的一生。
安迪・沃荷曾道:「賺錢是藝術,工作是藝術,會賺錢的工作是最好的藝術。」又言「Art is business,business is Art.」都在強調金錢與藝術之間的密切關係,而這也是他對藝術核心價值的判定。
如何快速創造可以賺錢的藝術成為他創作的驅動力,這無疑也符合普普藝術的精神:藝術為求大眾化、通俗化、普及化,可以複製原創或挪用現成物再創造。因此大量生產、重複製作就成為生財最便捷的方式。
美國夢的編織源自對美國的切身體驗與觀察,身為美國人的安迪・沃荷創作的主題多半與美國社會文化有關。可口可樂是美國平民百姓的日常飲料,康寶濃湯是美國人共同的兒時回憶,好萊塢明星是美國人心目中的偶像,瑪麗蓮・夢露更是美國性感女神的象徵,電椅是美國過去判死刑的刑具,擁有美金更是美國人的最愛。
這些消費性、生活化的視覺符號成為繪畫的主題,被突顯、放大、重複置入畫面,是道地的美國生態寫真,也是美國文化的時代表徵。
完整文章請見「安可人生雜誌 第十一期 – 人生,再發現! 透過學習開起更多可能。」誠品、金石堂、博客來、讀冊各大書店均售
時尚精神沒有模稜兩可的地帶!藝術家黃銘哲的生活美學
創齡放送局|讓長者參與用藝術發電的英國泰德當代美術館
藝文達人熊瑞香 我的旅行不能沒有美術館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講師、鄭豐喜文教基金會董事、華視教育文化頻道《叩叩美術館》與《文學微觀》節目作者。收藏近千部DVD與上萬本書籍,看過數萬部電影,走訪國家數量超過半百,喜歡遊歷國外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