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不到三萬人,15到40歲的年輕人口只剩下9000,這是距離台北車程40分鐘的宜蘭頭城人口現況。「當人口不斷外移,小鎮也會失去生命力。」來自頭城、32歲的彭仁鴻,跟許多同儕一樣,高中開始因求學離家。他4年前回到家鄉,看見暮氣沈沈的小鎮,誓言再現頭城風華。
這並不是台灣的頭城獨有狀況。日本2014年出版《地方消滅論》一書,直指年輕人口集中移居東京,2040年之前,900個鄉鎮可能會因無法維持基本機能而消失,引發日本社會譁然。台灣政府也公告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延續20年來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等政策,地方創生重視地方經濟、帶動人口成長,被視為緩和少子、高齡、人口集中都市的一劑良藥。
但是,回家的路該怎麼走?
身為青年返鄉一員, 彭仁鴻深知生存不易,若毫無準備,回家只是空想,為了打造讓年輕人願意回鄉、移居的頭城,他發現第一步要跟在地的熟齡族或銀髮長者合作,因為頭城每6人之中就有一人超過65歲,老年人口比例高於全台平均。四年合作下來,彭仁鴻才發現,在地的熟齡族是沈睡已久「開蘭第一城」最珍貴的寶藏。
「宜蘭天龍人」要回家啦!
2014年,彭仁鴻研究所畢業後,為了服替代役,回家鄉宜蘭協助政大教授吳靜吉調查宜蘭文創產業。「老師覺得我寫的報告,很像宜蘭天龍人寫的。」彭仁鴻提起回鄉契機,竟是從「不了解」開始。
因為恩師一句話,他跑去參加宜蘭社區大學的社區規劃師培訓課程。「惡補」半年後,他與同樣來自頭城的熟齡組員一起成軍舉辦「頭城文化體驗」活動。沒想到,來了50多名鄉親共襄盛舉,盛情難卻之下,他答應繼續留下來為頭城努力。
在鄉親慫恿下,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申請2014年文化部青年村落計畫,以「看見頭城新希望」獲得補助,也拿到了第一屆頭城老街藝術季的籌辦基金。當時,彭仁鴻還在服役,靠著午休、假日,一點一滴為藝術季打拚。只是,回到故鄉,才是最困難的起點。
三顧茅廬贏得熟齡族信任
「剛開始回來,長輩覺得你是不是計畫做完就閃了?」彭仁鴻回憶剛回到頭城,信任是最難突破的敲門磚。為了找出頭城該有的樣子,彭仁鴻廣蒐資料,透過朋友、家人引薦老職人,「路是人走出來的,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
「一開始我們也不看好,想說年輕人娶某生子就是最好的傳承啦!」書法家康懷想起當時,忍不住笑了。康懷的祖父康灩泉被譽為「蘭陽第一筆」、父親康介珪人稱「蘭陽第一匾」。作為頭城書法世家,康家之名無人不曉,第三代傳人康懷,傳承書寫技藝,但也心疼漢學文化、吟詩文風的消逝。「因為藝文沒辦法立竿見影。」60歲的康懷語氣掩飾不了沮喪,剛開始拒絕彭仁鴻並不是看衰頭城,而是擔憂眼前的青年返鄉,是否又是過眼雲煙。
「必須要花很多時間,讓長輩覺得你是玩真的。第二個要真心跟他們一起做,而不是消費他們。」彭仁鴻說,社區活動他們無一不與,就算被潑冷水,也不氣餒地三顧茅廬,消除地方的疑慮,只為換取最基本的信任。
從共同創作到 The way we live
彭仁鴻坦言,頭城文人多,想法也多,難以抉擇。第一屆藝術季該怎麼整合,讓他傷透腦筋。後來,他決定以「來電五十」配對模式搭起跨國橋樑,五位頭城藝術家組成「國家隊」,一對一與國外藝術家合作,讓藝術跨越語言隔閡,帶著小鎮走向國際。
走在中庸街上,隨處可見第一屆藝術季留下的牆面彩繪,由在地的插畫家鉛筆馬丁彩繪,視線穿越牆面透視風景,搭配厄瓜多畫家Theo Marmolejo畫上象徵台灣的蝴蝶。
康懷則與美國藝術家Carmeron Hanson合作,擅於影像紀錄的美國藝術家,提出從上下左右前後全方位記錄康懷揮毫過程,要求康懷在玻璃上書寫,營造透視效果。聽到這樣要求,康懷先是一愣,認為外國人不懂書法,但他嘗試轉念,調整含墨量,真的在玻璃上揮毫寫下「承古展新」。「他讓我感覺,不要一直為藝術設限。不管什麼環境,只要需要寫字,就要能夠駕馭。」與外國藝術家的合作經驗,成為刺激康懷創新的動力。
除了藝術季,彭仁鴻也拿出服役時的積蓄,租下頭城老鎮長邱金魚的故居,成立「金魚。厝邊」的社區營造據點。「金魚。厝邊」沒有顯眼招牌,卻掛了一只金魚造型的鐵窗花,裡頭設計以龜山島與單面山為主的造型,設計者是繼承家中鐵工廠的七年級生徐宏達,結合自身美術專業,凸顯「新舊融合」正是頭城藝術季的特色。
四年下來,藝術季喊出「The way we live(我們的生活方式)」的新口號,不只關注藝術職人,彭仁鴻更將藝術季從展館擴散到頭城日常的大街小巷。
第三屆藝術季,以「家族故事、技藝傳承與新頭城人」三個角度切入,告訴外來遊客頭城人的生活。從固守謝籃文化的中藥堂老闆娘、轉型磚瓦家業為無障礙改善服務的中年遊子、鐵工廠第四代傳人,以及為衝浪移居頭城的島內移民等,他們的面容不分老少,共同交織成新一波的頭城在地文化。
一路走到第四年,今年主打「巷弄裡的草根生活」。僅三名專職人力的金魚厝邊串連超過一百間店家,從接洽、採訪、拍攝宣傳照到掛上專屬旗幟,讓每一間店的故事拼湊成頭城生活的真實樣貌。
除了挖掘在地藝術,近兩年也加入「參與」的元素。今年增添體驗課程,到康家喝一杯普洱茶,靜心提筆揮毫;或跟著德安堂中藥房老闆娘賴淑真,一起動手縫製天然中藥的防蚊拼布包。
青銀世代互相學習
「以前很多朋友不知道我們在搞什麼,但現在知道了。不管是以前的東西、你家、你祖先的、你家店面,有想法都可以來接洽。」賴淑真説。透過媒體報導,終於一炮打響頭城藝術季的名聲,不少原本在遠處觀望的在地居民,紛紛透過鄰居、朋友輾轉詢問,是否能加入藝術季行列。
「每個球隊都有台柱,他們就是明星球員兼榮譽顧問!」彭仁鴻笑著比喻頭城熟齡族所擔任的角色。青年在他們身上看見頭城文風興盛的發展史,而熟齡族也在藝術季帶來的刺激裡,找到新的創作動力,點燃沈睡已久的熱情,兩者生生不息。
「看著這些小老弟往前走,為地方付出,我們也應該不吝嗇。」康懷謙稱自己只是在旁邊看,用關愛眼光守護這群與他同樣熱愛頭城的年輕人。50幾歲的賴淑真提到自己從未出國,但看到女兒到日本穿著浴衣遊神社的照片,曾設計噶瑪蘭族傳統服飾的她,也開始萌生出新的想像,「我們頭城是不是也可以呢?」
三百年前,頭城因港口繁榮,也因河道淤塞而丟失經濟中心的地位,但卻留下美好的居住環境。「很少有一個小鎮,有山有海,有農村也有漁村。」彭仁鴻也發現不少嚮往小鎮生活、熱愛衝浪的島內移民搬來頭城,他希望能讓大家愛上頭城,才能讓小鎮免於消逝的命運。
「我覺得現在才正要開始。」正忙著第四屆頭城老街藝術季的彭仁鴻,自詡繼承頭城子弟的拓墾精神。前三年的成績,為他們打出知名度,如今正要開枝散葉,集眾人之力一起為頭城打拚!
完整文章請見「安可人生雜誌 第八期 – 安心老後的財務規劃」誠品、金石堂、博客來、讀冊各大書店均售
延伸閱讀
「開蘭第一城」可以怎麼玩? 用速寫、揮毫、散步體驗頭城老街!
加入安可人生LINE,熱愛熟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