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余光中今天病逝高雄醫學大學,享壽八十九歲。日前疑似小中風入院,肺部有感染,轉進加護病房,家人紛紛從國外趕回,由醫院代發病逝消息。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戰爭輾轉流離四川、上海、廈門與香港等地,1950年與父母遷來台灣,就讀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那年發表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1956年與范我存結婚,生了四個女兒。
去(2016)年,余光中跟太太范我存因跌倒顱內出血、腸道出血,先後住進加護病房,後來他們捐贈十萬元給弱勢團體,以此方式慶祝兩人結褵六十年的鑽石婚。作家張曉風曾形容:「余光中是眾人汲飲的井,而范我存,就是那位護井的人」。
余光中創作光譜甚廣,作品範圍涵括詩歌、散文、評論與翻譯,余光中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梁實秋也盛讚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文」。著有詩集《白玉苦瓜》、《藕神》等;散文集《逍遙遊》、《聽聽那冷雨》、《青銅一夢》等;評論集《藍墨水的下游》、《舉杯向天笑》等;翻譯《理想丈夫》、《溫夫人的扇子》、《不要緊的女人》、《老人和大海》、《梵谷傳》、《濟慈名著譯述》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一)、(二)、《秋之頌》等,合計七十種以上。
前年出版詩作《太陽點名》,成為他最後一本新作,「『江郎才盡』之咒語,多謝繆思,始終未近吾身。」展露他一生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不僅創作,余光中更長年擔任教職,曾在美國教書四年,並在台、港擔任外文系或中文系教授,最後定居高雄。詩人須文蔚今午也在臉書上悼念,「余先生是我一生讀不一盡的一本大書,無論在現代詩、評論、翻譯與人格上,都是。」
1954年,余光中與詩友覃子豪等人共組藍星詩社,為推動台灣現代詩發展的重要三大詩社之一。曾與紀弦為首的「現代派」展開論戰,對於抒情、知性的風格差異,以及橫的移植、縱的繼承(強調移植西方歐美文學傳統,或是繼承中國傳統詩詞)的爭辯。70年代台灣文壇興起鄉土文學論戰,余光中也曾發表《狼來了》一文,指台灣鄉土文學與大陸「工農兵文學」類似,曾引發論戰。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一頭,大陸在那頭。」——鄉愁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那酒一樣的長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那血一樣的海棠紅,那沸血的燒痛,是鄉愁的燒痛,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那信一樣的雪花白,那家信的等待,是鄉愁的等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那母親一樣的臘梅香,那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鄉愁四韻
〈鄉愁》是余光中最膾炙人口的詩作,與〈車過枋寮〉、散文「聽聽那冷雨」等都收錄於國文課本中,「鄉愁四韻」更被楊弦譜曲,在胡德夫演唱會上公開發表,讓民歌時期吹起「以詩入歌」的風潮,歌手羅大佑1982年也曾入詞譜曲。長年以來,余光中的作品中飽含對家鄉的思慕之情,也毫不保留對中華文化的堅持,近年更熱切關心國文教育的文言文篇幅刪修之爭。
長年活躍於文壇的余光中,在閱讀跟寫作上都孜孜不輟,不只閱讀文學、歷史、藝術、遊記等人文學科,也會閱讀天文的書,甚至連搖滾樂的書籍都讀。兩年前受訪時,他對新世代的讀者喊話「到21世紀,詩還是要讀的。連政治人物都應該要讀,用詩比較有人情味,容易打動文化認同。」他直言,如果沒有詩,生活跟語言就太寒酸了。
延伸閱讀:
從傅達仁看安樂死:這其實不鼓勵死亡,而是為生命找到不必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