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烘爐發威的午後,拐進溫州街巷子,我跟詩人吳晟相約在一家書店咖啡館。國中教師退休後,吳晟除了寫作,也持續關心文化與環境運動,為了反中科開發案,保護家鄉水源,帶著老農走上街頭。他是喜歡種樹的詩人,用樹苗在大地寫詩,寫給台灣社會,也是寫給下一代的情書。
儘管是退休的日子,依舊很忙碌,他如今還是五個孫子女的阿公,每天含飴弄孫,又是他生命中的另一種「甜蜜的負荷」。在他心中,想像農村或社區能夠有「阿公阿嬤安親班」,親子能夠在土地上共同學習,在生活中傳承智慧。
我們需要屬於這片土地的繪本
提到台灣的繪本,其實有很深沈的期待,也有文化省思。他坐在木質紋百葉窗前,雙手交疊,他認為,坊間很多繪本故事很好,對於熟齡世代的描寫很正面,也有啟發性,但可惜的是,欠缺了台灣生活的連結,就連翻譯語言往往也脫離了生活情境,譬如繪本常用「爺爺」或「奶奶」,但一般台灣社會最常使用的反而是「阿公」或「阿嬤」,原住民族也有vuvu等不同用法。
「繪本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啟蒙,但台灣繪本大多是翻譯作品,孩子都在讀很遙遠的故事。就像我以前看的書, 都沒讀過自己阿公阿嬤的故事。我們需要的繪本是在這個土地上的生命故事。」吳晟說出自己的心願與想法,語氣溫柔但堅定。
打破單一框架的長者形象
吳晟也希望,未來繪本能夠呈現更多元的長者形象,台灣社會不要落入「單一化」的思考。許多年長者即便歲數較大,但身體還是很健康,他們不再需要為家計辛勞,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有時間從事公益活動,並將一輩子的經驗智慧回饋社會。「老人不一定要長照,長照的對象也不一定是老人,不是高齡就要人家照顧。」
「我們一群老農從彰化到台北去抗爭,如果排起來,我都還算是中段班的。」七十三歲的吳晟頓時語調拉高,為家鄉的老農抱屈,他們內心其實都還年輕,對於社會的關懷,也不落人後。
吳晟曾在家鄉邀集一群「資深公民」,組織「鄉政顧問團」,討論社區公共事務,協助美化家園。他很感慨,台灣社會並未重視年長者的價值,從日常語言的使用就可以看出態度。他打趣舉例說:「有些年輕人叫我們是『老貨仔』(台語發音),那其實是老人家對自己的謙稱,不知不覺卻會變成社會的輕蔑用語。」台灣社會應該要用「鄉親序大」、「序大人」(台語發音)或「資深公民」,「你們叫我老貨仔,我就有意見!」
翻轉社會觀看年長者的視角,吳晟心中還有許多夢想,他鼓勵退休族繼續追求夢想,同時創造自己的生命價值。「從前的教育沒有培養高齡世代去找尋自己的夢想,所以現在大家沒有夢想,不知道要做什麼。我們這些資深公民,可以做的事很多,我最期待的是,大家認真來種樹,為自己,為下一代,為台灣,也為地球。」
種樹傳承世代回憶
吳晟的退休生活提案,一直都在土地上耕耘。從國中老師退休後,他著手將種稻的田改為種樹造林。他對種樹的熱情,來自於愛樹的母親。吳晟將家裡的庭院土地,都用來護苗種樹。「我母親晚年時,他們一群街坊鄰居,午後都會在我們家的大樹下聊天、午睡。那個景像是我現在最安慰的事。」
吳晟逢人便說「種樹」的好處,抨擊錯誤種樹政策的遺害,一說就是超過十五年,鍥而不捨。現在當了總統府資政,他也曾經要求面見總統,就是要談種樹的夢想,就連政府官員都知道,他就是「愛種樹」的資政。
種樹也成了祖孫生活的教材。吳晟帶著孫子們種樹,從撿籽、認籽、種植到照顧樹苗。在種樹的學習互動中,經歷世代傳承,留下溫馨而有意義的回憶。他說:「有一天,孫子長大了,樹也長大了,樹的枝幹裡會有著對阿公的回憶。」
聆聽詩人的夢想時,我看見兩個吳晟的影像,一個說著:「要種樹,就要種台灣原生種。」另一個說著:「要給孩子看繪本,就要看台灣生活的繪本。」朦朧的疊影漸漸靠攏,吻合成眼前這位髮絲銀白,笑紋深鑿的阿公。
延伸閱讀:
加入安可人生Line@,熱愛熟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