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台灣的音樂?灣聲樂團成立的目的便是只演奏屬於台灣的音樂,他們要讓台灣的音樂飄揚到世界各地。
2017年2月18日,甫於去年成立的灣聲樂團首度登台演出,這天,誠品表演廳裡流洩著《茉莉花》、《草螟弄雞公》、《天公落水》、《阿里山之歌》等你我都耳熟能詳的曲調。不同的是,這天的《茉莉花》聽來更溫柔婉約,不同聲部的弓弦樂器搭配,讓樂曲更富層次肌理,這朵茉莉花彷彿更立體飄香了。而這天的《阿里山之歌》聽起來比合唱曲更顯雄偉氣勢,隨著節奏加快、聲量漸巨,結尾仿若看見一位雄壯的阿里山少年矗立在山巔上。
這些出自台灣的樂曲,過往多半出現在樂團演出的安可曲目中,這天它們全化身為主角,名列在演出節目單裡,因此在編曲配器上也更為細膩講究。
創團只為演奏台灣音樂
灣聲樂團的創立宗旨便是只演奏台灣的音樂,所謂台灣的音樂,指的是台灣作曲家的創作或是用台灣素材寫的作品。灣聲樂團創辦人兼指揮李哲藝解釋道,些朋友會擔心灣聲會不會因為這個訴求,被「台灣」字眼框住而受限,「灣聲只是要代表台灣的聲音,沒有劃地自限,範圍和觸角可以非常廣。」他舉例未來也有可能演奏羅大佑、李宗盛或是王力宏、周杰倫作的流行樂曲;將來希望能邀請國際知名作曲家以台灣為題材,為台灣創作音樂,「這是個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作法」。
創團音樂會上演奏了多首台灣民謠,藉由台灣民眾所熟悉的旋律拉近和聽眾的距離。表演曲目中還包含台灣早期作曲家江文也的《台灣舞曲》、蕭泰然的《嘸通嫌台灣》,以及曾被中廣選為整點報時音樂、旋律深植人心的《梆笛協奏曲》,則是出自馬水龍的作品。其實這些台灣早期作曲家有心創作屬於台灣的樂曲,讓台灣音樂飄揚各地,可惜當年環境、氣候還不夠成熟。
「一個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在於你用什麼態度去對待他。台灣的音樂好不好,在於你有沒有用一個最認真、最高標準、最高規格的態度去看待它。」李哲藝表示,一直以來,這樣的風氣和態度在台灣並不存在。他舉日本為例,由於目前日本國內音樂比賽的指定曲目規定必須為日本本土作品,因而帶動了日本的作曲量和演奏日本樂曲的風氣。而在台灣,古典音樂會中的演奏曲目向來以西方古典名曲為主。李哲藝做過統計,台灣樂曲佔整場音樂會約五%左右,而灣聲樂團則要百分百演奏台灣樂曲。
現在正是創團好時機
創團的想法在李哲藝心中已經醞釀超過十年以上,「現在正是創團的成熟時機。」李哲藝觀察,以前台灣人總覺得外來的和尚才會唸經,自己不如人,但現在大家會說「台灣之光」,更認同出自台灣的各行各業專業人物;再加上近年台灣音樂家、指揮家紛紛獲得國際大賽首獎殊榮,代表台灣已有世界級的古典音樂演奏人才。而首場演出之後,更加深了他的信心,不僅音樂會的票券完售,會後的CD預購量也接近打平製作成本,更有不少企業或單位表達贊助支持之意。「大家的反應和過往很不一樣,這是我表演二十幾年來從沒碰過的」。
李哲藝從小學習古典音樂,他認為雖然台灣已經有世界級的古典音樂演奏人才,但對多數台灣音樂家來說,演奏蕭邦、貝多芬、莫札特的樂曲,和其他國籍的音樂家差異不大,台灣音樂家若能演奏台灣自己的樂曲,融入自己對這塊土地的情感,才能造就差異和獨特性,也能爭取到更多自家人對台灣文化的認同。因此灣聲樂團只是藉由古典音樂這個平台,帶動更多台灣音樂的產生,並為其發聲。
聽眾支持是走下去的力量
這也是灣聲創團的目的之一,樂團演奏台灣的音樂,民眾以行動支持、買票聆賞灣聲的演出,進而鼓勵更多台灣作曲家創作好作品。作曲、演奏、聽眾三者形成相互依存的鐵三角關係。「如果因為灣聲樂團的演出,讓這個價值普遍被台灣古典音樂圈認同,帶動大家都想演奏台灣的音樂,我們就成功了!」因此誕生不久的灣聲樂團需要更多知音,透過購票進音樂廳聆賞,或是購買他們的CD音樂,亦或是加入他們的贊助方案。現在樂團約三十位的成員都屬兼職,李哲藝期望有朝一日能支付團員固定薪水,讓樂團有更多時間排練,彼此的默契和演出也會更臻完美。
而究竟什麼樣的音樂、旋律才能代表台灣,李哲藝覺得這就交由台灣民眾去決定,交由時間去淬鍊,能夠被接受喜愛進而流傳的樂曲,就是明證,比如當晚所演奏的音樂曲目。我注意到音樂會後許多聽眾擁向服務台,詢問預購CD事宜、如何贊助等等,不少聽眾看來有些年歲資歷,也許屬於台灣自己的音樂,更對他們的脾胃,也更能觸動他們的心弦。
灣聲樂團小檔案
創團時間:2016 年6 月
目前編制:集結多位國內知名音樂家,並招募有志一同的年輕音樂家們,約30 人弦樂團,包括指揮李哲藝,小提琴家薛志璋、梁茜雯、黃裕峯、林暉鈞、朱育佑,中提琴家林怡君、歐聰陽,大提琴家歐陽慧儒、陳世霖等。
延伸閱讀:
聽謝銘祐ㄟ古早歌 喚起心內的悸動
你多久沒講母語了?謝銘祐彈唱家鄉歌,莫忘初衷
林強ㄟ台語歌登巴黎時裝周 「比不過周杰倫,就專心做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