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朱靜容
翻看繪本《一直都在》時,父親那渾圓厚實的臂膀似乎又靠了過來。
回娘家必經一條小巷,不出三分鐘的路程,已穿梭過多次。但有一回是我步伐最黏著沈重的時刻——那是父親去世後,我第一次再返故里。這段路走了一刻鐘,沿途仿佛聽見老爸拄著拐杖的點擊聲,看見他歇坐石墩的身影。
這本繪本意旨單純,描繪父女共處時光的幾段剪影,諸如:坐在爸爸腿上,看他用鋼筆畫一隻打瞌睡的貓;或是公車上看著送行一直揮手的身影⋯⋯。
書中文字寫得恬淡,圖像畫得濃郁。蠟筆厚塗,色彩鮮明,線條粗獷,佈局豐滿,父女之間的線猶若從未斷開,仍能透過作家一筆一畫中散逸出溫潤。父親言及情感的形象似乎向來都是點到為止,行動多於言語,於是繪本文字才同樣點到為止,而情感大戲便盡交由圖像溢流淌出。
因為書中描繪了父女感情,縱使時代背景、事件場面有所不同,但其點出的共通性,使得身為讀者的你我,仍可以從中召喚出些許回憶與共鳴。例如:故事中女孩承父志愛上繪畫,或父親喜愛養花蒔草⋯⋯,絕大部分描繪與我成長的情景差異甚大,我卻依舊能從書裡不時讀到自己父親的模樣。
書中有一頁描繪:站在泳池邊的爸爸,氣勢洶洶地催促主角快點上岸。這幕忽然令我想起——大學暑假在家附近打工,因為行業新奇,忍不住留在公司多學點而忘了時間。我家老爸跑到公司大樓外,因為不知道我確切位置,於是拉大嗓門,叫我趕緊回家。一幌四十年餘,那洪鐘的叫喚聲、急切漲紅的臉蛋,仍歷歷如昨。
近來量子力學理論興起,學界不少將之來解釋「生命的存在」。如:德國科學家麥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指出「我們所言的萬物及所認為的一切存在都是以意識為基礎的。」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維克森林醫學院大學教授、再生醫學專家羅伯特·蘭薩(Robert Lanza)也認為:「意識是超前於物質宇宙的存在。意識不會因為人的肉體死亡而消失,僅僅是隨著人的死亡而變換存在的位置。⋯⋯」
有一部分爸爸的「意識」存放在我這裡。父親走後,我不時會在某個動作、某種聲響、某樣氣味⋯⋯裡感受到他「在」。圖畫書中最後也寫道:「每當我想念你,我知道:你,一直都在!」
於是和孩子飯後散步時,我們常用話題當成釣竿,垂釣起昔時跟我老爸的點滴回憶。對於幾乎沒有外公記憶的孩子來說,我的父親又再一次透過我而存在了。
※若您喜歡我們的分享,歡迎加入【後青春繪本館】臉書社團,一起交流熟齡繪本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9396606797894/
作者/朱靜容
一種笑得很天真,想得很複雜的外星生物。降落地球後讀了法文系,做過電視節目企劃,編過報紙,主持過廣播,寫過歌、拍過戲…突然,五十歲後跑去法國遊學11個月。現在,一邊讀書、說故事,一邊等待母艦,有一天將重返B612號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