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若珣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每次翻起這本輕巧的書,都會興起一陣鼻酸的感受。記憶與感受從來就是無形的,人們總嘗試使用文字、圖像、戲劇或影像來保存或重現那些曾有的存在,總不能重現完全,只因記憶又是調和的,它包含著我與對像間的交互經驗,和這段記憶之於「我」的意義。
翻閱《再見的練習》帶來一種獨特的閱讀經驗,它的敘事從感受出發,終結在整理和收藏。短句的敘事來自主人內在的喃喃,它不是為誰說明,而是與自我內在感受的對話。那就我們平日生活中,腦子裡會冒出的短句,藉由圖像和短句,我們發現主人的狗兒已經走失一陣子了。圖像以細節表現那一個習慣在身邊的「存在」不在場時,在生活中如何感受失去的悵然。
狗兒在外面過得好嗎?鼻子是不是還濕濕的保持健康呢?並以翻頁的構圖來暗示應該存在卻「不在」的感受,圖像勾起的感觸如紀錄片般一頁一頁堆疊。這些感觸是逐漸累加的,它讓你看見狗兒流浪在外的生活細節,主人假想狗兒是如何在外面度過兩年的流浪生活,以主人對狗兒個性的揣測,想像牠一定又在外面做了什麼。如果不是對彼此生命的熟悉,這些懸念不會那麼具體,而作者構圖取用的特殊角度,也帶領讀者進入狗兒意識的視角,我們在主人和狗兒的記憶間穿梭,看見主人與寵物綿密無法區分的意識,已經融合成一個「共同」。
閱讀《再見的練習》有如觀看印象派畫作的感受,圖像的連續性推動讀者進入一場意識流動,在輕巧翻動的紙質間,在淡色和螢光的印刷色間,召喚出讀者對寵物曾有的記憶-「牠」。牠愛亂竄狂奔的身影、牠的氣味、牠常蜷伏的位置,牠的歡喜哀愁,牠所認為對主人的義務。那是牠的靈魂陪伴我的靈魂曾走過的一段時光,是無法取代的一場生命記憶。
狗兒回來了,變得有跟以前有點不一樣,在外的流浪的日子彷彿讓牠的身體較為虛弱,連個性都有些微磨損。主人陪著牠慢慢走,默默感受這些不同、默默陪伴。就像陪伴一個慢下來的老人,走過生命的最後一段。
狗兒回來了,但狗兒最後還是要離開,只是這一次的離開,我們有好好道別。就如作者所點出:
「好好地說過再見,再見到的一切,就會好一點、溫暖一點、傻一點、好笑一點、涼爽一點、強壯一點、堅定一點。心裡的洞,也會小小小、小一點。」
好好道別,才有力氣加以好好安放和收藏。牠曾經存在,因此那顆棒球也永遠成了「牠的球」。記憶如此蘊藏在物之中,也只有意義關聯的人能夠加以指認。
如何表現深深的愛卻不說愛?以關注、以懸念,以深深刻劃在記憶中,牠的形體和姿態,以靈魂思想靈魂。翻動輕盈的書頁,你可以感覺到光,繼續翻閱,感動於一段有如膠捲的過往回憶,那是私密的也是共有的。
輕盈如光、深重如石,《再見的練習》示範了一種將感受壓整成物,收藏為一本書的方法。
※若您喜歡我們的分享,歡迎加入【後青春繪本館】臉書社團,一起交流熟齡繪本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9396606797894/
作者/鄭若珣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現從事文字寫作、圖像創作與視覺設計。居於綠意盎然、生命豐沛的臺東,讀讀繪本、想想世界,在波濤拍打海岸的潤石聲中,過平靜簡單的小日子。
FB:晝書/夜畫。寫日東藏
想了解更多精彩的熟齡繪本,歡迎參加2023第三季-熟齡繪本悅讀會【達人季選:玉山社出版】
? 7/12(三)14:00~16:00 記憶中的傳承寶藏-從出版綻放朵朵生命之花
?? 特邀:魏淑貞/玉山社總編輯、金鼎獎終身貢獻獎得主
?? 特邀:陳玉金(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