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若珣
人生的追尋是不是真的能有停止的一天?在哈佛的《幸福課》中曾提到,人的幸福感來自於持續且漸進的動態。
改編自王爾德原作,《漁夫和他的靈魂》為2021年波隆那國際插畫大獎得主卓霈欣創作的第一本繪本,作者將原本角較為冗長的文學內容,改編為適合繪本表現的故事。以一位漁夫的人生追尋為主軸,透過內在心境的轉換,帶領讀者進入一個精神探索的世界。
「三」在這本繪本中佔有重要的意義,取用自兒童文學結構中常出現的「三」。依作者的設計,「三」充滿在結構中。三個求助對象、三個試探、三段旅程,再以畫面質感和分鏡節奏來貫穿結構,作整體調性的統整。繪本中的圖文對應相當詩意,巧妙運用的運鏡和象徵手法,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故事中深刻的主題和情感渲染。
如作者言,貫穿全書的深深淺淺的「綠」,就如生命情境的多變。本書的繪畫風格上,古典質感的畫風充滿了詩意和深度,色彩柔和、深邃,富有層次感。造型可以帶給讀者直觀的感受,故事中的角色線條都帶有一些渾圓的稚嫩感,如臉上帶雀斑的漁夫、青春期少女般的人魚、神秘纖細的女巫。這個關於海洋的故事也融合了海洋生物的造型,在圖像轉化中帶來新意。我們常在超現實畫派中看見這種轉化融合,將心理層面的感受呈現在造型中。本書中女巫與蛾的融合、心臟和珊瑚的結合、都是以圖像造型帶來兩者的意義的藉喻和融合。
繪本是一種空隙寬闊的媒介,未曾明言的意涵就像一顆投石,激起讀者心中的回應和詮釋。在本故事中所強調三種力量的拉扯,筆者覺得或許可以這樣解讀。
漁夫-容易搖擺的凡人,憑藉身體和感官才能體會生命歡愉。身體是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選擇」就是漁夫的生命課題。
人魚-人魚為漁夫愛戀的對象,代表對承諾和穩定的「愛的需要」,讓漁夫一度切割自己的靈魂,甘心過著維持生計的靜態人生。
靈魂-對世界的探索和自由的渴望。被切割後依舊不斷對漁夫敲門,對「擁有完整自我」的想念,讓漁夫再次搖擺,進入人生的動態。
為了愛放棄靈魂的漁夫,選擇了安穩的生活,卻讓心逐漸僵硬失溫,當世界的享樂和歡愉隨著靈魂來敲門,漁夫又怎麼能遠離誘惑?對於靈魂所驅動的身體,對清教主義不以為然的王爾德,自然不會以罪來看待身體,而更傾向於拋出「生命為何?」、「擁有愛真的就能滿足嗎?」的提問。
王爾德的作品時常述說脫離束縛的追尋、生命內在的躁動,提出人類在不能抵抗的命運中,仍不放棄追尋的生命之美。如果說靈魂來自自我,愛的對象是他者,心念影響抉擇。或許整個故事中,心就像擺動的天枰,驅發身體(行動)的方向。三者間的動態在人生中不斷失衡又平衡、相互拉扯,從而產生人類的「生」之動能。
在矛盾中前進可說是「生而為人」的宿命吧?往復躊躇間,生命的悲苦歡喜,在來回的海波(時間)中埋入塵土,留下一個曾在此處的見證。故此,在繪本最後的結局中,糾結的三方沒入海岸沙地,轉生成為三朵一體的白色花叢,纏繞共生且各自綻放,也為這個故事,留下了一個意象化的美麗註腳。
有的繪本提供紓解、有的繪本告知答案、有的繪本拋出提問。
《漁夫和他的靈魂》不僅在故事敘述上獨具匠心,同時也在畫面營造上表現出色。透過圖文交織的畫面構成,向讀者傳遞了關於生命和死亡、安定和自由、愛情和犧牲等哲學主題的深刻思索,而問題的答案,就在讀者心中。
※若您喜歡我們的分享,歡迎加入【後青春繪本館】臉書社團,一起交流熟齡繪本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9396606797894/
作者/鄭若珣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現從事文字寫作、圖像創作與視覺設計。居於綠意盎然、生命豐沛的臺東,讀讀繪本、想想世界,在波濤拍打海岸的潤石聲中,過平靜簡單的小日子。
FB:晝書/夜畫。寫日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