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若珣
我曾想過注音符號這套臺灣特有的世界文化財,為何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繪本?卻沒想到關於注音符號的繪本,會以這種奇妙的形式出現。《注音練習》展現了文學入繪本的可能、圖像的多層次閱讀與臺灣女性情感的共同記憶。
女性自療的時代微光
我們母輩的女性堅強又沈默,所有的委屈都在歲月中自行消化,以充滿韌性的生命解決生活的難題。然而在生命中總有一些遺憾,來自於時代的錯待。於是這本療癒傷痛的繪本出現了,在一個女性充滿自我感知,而能回看母輩的時代,來自一首女兒/孫女以想像來探究母親/阿嬤內心的詩。
《注音練習》這本繪本的封面有樸拙的質感,就像還帶著生疏筆觸的幼童,會使用的鉛筆線條。封面是一張帶著景深的鏡頭,讓讀者隨著近景貓咪的視線,望向後方,看見一個俯首書桌前的背影。那背影深深的藏在後側的房間,像一個深藏的秘密。
前蝴蝶頁和後蝴蝶頁是我們熟悉的注音符號練習本,前頁已寫了幾個符號,後頁注音符號填滿了所有的格子。這首詩所帶出來的故事,就在兩頁之間。練習簿格子寫的書名間,我們看見眼鏡、鉛筆與橡皮擦,隨著翻頁鏡頭拉遠,我們看見發皺的手指、灰白的頭髮,一位獨自練習注音符號的阿嬤。文字從ㄅ開始帶我們逐漸看見,這位阿嬤的一生是如何錯過識字又如何開始自學。隨著注音符號往下走,在圖文的交錯中,一個世代的形象代表從故事中躍然而出。
「我的阿嬤不識字。」這句話總在許多閱讀過這個故事的朋友口中出現。這句話也是引發情感共鳴的時代經驗。這位我們每個人記憶中不識字的阿嬤,一如故事中這位阿嬤,一生在家人的背後默默付出,無怨無悔的支持兒女和孫子的生活,她將自己的需求縮到最小,小到一種卑微的地步。我們都曾有這樣的阿嬤,被時代傳統觀念不公義的對待,而失去了教育的機會。我們也都曾隱約的感受到,這種生命的不對等。
沒有面目的阿嬤、失去童年的她
觀察這位阿嬤在書中的形象呈現,先是背影,然後是部分肢體,我們看不見阿嬤的表情。阿嬤存在生活空間中,卻沒有她的個人面目。她是勞動的代表,文字以ㄊ帶到她的小時候,因為重男輕女的觀念,女兒被賦予賺錢供給兒子唸書的責任,這是耳熟能詳的悲劇,女子因此錯過了受教育的機會,工作、結婚、進入家庭後繼續負擔照顧孩子的任務,生活推逼著她們往前,教育的機會一再錯過,不識字,成為一個秘密。
「ㄇ是陌生,是秘密 妳偷偷練習讀字」讀到這句話著實讓人痛心,你看見不公義的對待內化在阿嬤的心理,讓她認為不識字是一個羞恥的秘密。不知讀者是否想過,社會讓阿嬤擔負這種不應擔負的內疚,才是最大的罪愆?那是一個傾斜的權力結構,而在結構中,我們習慣性沈默。我們心中小小有如針刺的難過,標示出我們都知曉,卻選擇讓她們孤單。
為了和生命一同
重新開始學習,需要多大的力氣與勇氣,這個力氣,來自她對生命的嚮往。故事畫面中,我們開始看見阿嬤的側面,阿嬤認字,是為了可以獨自坐車到城中看孩子,為了可以更自由、更獨立的在現代社會中生活,為了追回她曾失去的教育,為了不成為家人的累贅,更為了能看懂孫兒寫給她的訊息。故事最末,在孫兒的環繞中,我們看見阿嬤的正面。讓人欣慰的是,那是一張微笑滿足的臉。
阿嬤追回了童年的學習時光,與孫兒一同認字,宛如稚兒。但阿嬤的練習簿,再也沒有家長能為她簽名。她俯身在書桌前學習認字的背影,是她努力獨自行走,讓人心碎又感動的背影。那雙曾撫慰我們、維繫我們生存的手,如今多皺易抖;如果可以,請再一次牽起她的手,陪她一同走過,這一段《注音練習》的生命完成之旅。
※若您喜歡我們的分享,歡迎加入【後青春繪本館】臉書社團,一起交流熟齡繪本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9396606797894/
作者/鄭若珣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現從事文字寫作、圖像創作與視覺設計。居於綠意盎然、生命豐沛的臺東,讀讀繪本、想想世界,在波濤拍打海岸的潤石聲中,過平靜簡單的小日子。
FB:晝書/夜畫。寫日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