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盧怡方
人生下半場,家的型態有多元想像的可能,熟齡朋友依據個人意願與需求,選擇一處安放身心的避風港。當家人不在身邊,獨居是一種選項,一個人的家有更多與自己相處的時間,自由地做喜歡的事,生活可以過得新奇又充實;當孩子們長大離家,相處大半輩子的伴侶彼此守護,老老相伴的日常有淡淡的甜,也有些微的愁;三代同堂的家經常是熱鬧滾滾,大人小孩笑鬧不斷,這樣的生活相較忙碌,但這份忙碌卻使心靈滿足。此外,因應時代變遷,熟齡族有更多家庭組合的變化,有人選擇進住養老院,有人嘗試青銀共居,有人和三五好友重組新家,家的樣貌沒有標準答案,最理想的家,是能讓你感到幸福自在,同時能享受美好生活的地方。
本期的「後青春繪本館」從「三代同堂相扶持」以及「新時代共居趣」兩個面向推薦適合熟齡讀者的繪本,讓我們透過這些繪本描繪家園的輪廓,也想像人生後半自己想要的生活。
- 「三代同堂相扶持」
三代同堂是從前傳統華人社會常見的家庭模式,隨著時代變遷,此類家庭模式逐漸減少,繪本中有許多描述祖孫情感的故事,但橫跨三代互動的情境似乎較少見,《爺爺一定有辦法》是以猶太家庭為背景,文字著重在一條毯子的變化,但圖像上可以看見三代同堂的家庭互助情況。爺爺奶奶住一樓,年輕爸媽住二樓,爺爺是裁縫師,爸爸是修鞋匠,奶奶煮飯並協助照顧新生兒,媽媽料理家務,同時照顧兩個孩子,婆媳偶爾閒話家常,活潑的小孫子最喜歡找爺爺幫忙,因為爺爺一定能把又舊又破的布料,變成有用的新東西。三代同住家人之間能即時提供生活協助與情感支持,生活裡的點滴轉化為家族記憶與生命智慧,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什麼不見了》呈現1980年代台灣的老建築與市井生活風貌,傳統市場、街道攤販、雜貨店琳瑯滿目的古早味食品,還有廟宇和稻田,熟悉的景象帶著熟齡讀者回到過去。用餐時間是家人團聚的時刻,一家人圍繞著餐桌,享受可口的餐點,母親穿著圍裙,端著一道菜走上前,每個人臉上盡是滿足。許多熟齡讀者肯定對這樣的畫面不陌生,從前自己的身份是故事裡那位穿圍裙的媽媽或是打領帶上班的爸爸,現在的身份轉為圖中慈祥的阿嬤和逗趣的阿公。三代同堂的家人相處是門大學問,故事讓我們覺察自我角色的轉變,因為熟齡族經歷過持家的重擔,會更了解家人間互相體諒與感謝對方付出的心,是維持家庭和樂不變的秘訣。
- 「新時代共居趣」
青銀共居、養老院或安養機構是新時代的熱門議題,目前繪本較少探討此議題的作品,但熟齡讀者仍能從情節相關的繪本窺見新時代共居的端倪。《陪爺爺空中釣魚》雖然角色設定是祖孫關係,但有趣的是,故事裡的祖孫互動可作為青銀共居的啟發。爺爺從鄉間搬到城市,新環境讓他不適應,尤其不能釣魚這件事讓他非常沮喪。孫女用盡方法想讓爺爺快樂,卻都無法成功,直到看見水族箱裡的虛擬城市,孫女靈機一動說:「我們來假裝。」於是,他們開始假裝在高樓釣魚,想像街上的人、事、物是海洋生物,每回上鉤的魚都是稀有品種。終於有一天,爺爺不再只是站在高樓上釣魚,他和孫女走入街道,假裝游泳,開始探索這座海底城市。故事裡可見年輕人以熟齡族有興趣的事情開啟對話,熟齡族也欣然接受年輕人異想天開的邀請,踏出第一步才有改變的開始,青銀共居彼此有付出、有收穫,家的樣貌也在雙方建立信任基礎與情感關係中,逐漸形成。
另有選擇養老院或照護機構的需求,一群熟齡長者同住在一起,相互陪伴成為新家人關係。《奶奶的記憶》談的是失智症的奶奶搬到一個特別的家,那裡從早到晚都有人照顧她。這個新家有大客廳、大餐廳、個人房間和戶外花園,親人朋友可以經常探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可以得到專業的照顧,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故事讓我們了解,只要身心安頓,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家。
※若您喜歡我們的分享,歡迎加入【後青春繪本館】臉書社團,一起交流熟齡繪本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9396606797894/
作者/盧怡方
喜歡看繪本、說故事和寫故事,經常拖著一卡皮箱到處說故事給大人、小孩聽。最近發現為家中長輩說故事,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即使到頭髮花白那天,都有人期待我繼續為他們說故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