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賴嘉綾
一九六八年誕生的《Corduroy》,中文版譯為《小熊可可》,自近半個世紀前誕生以來,這隻穿著綠色燈芯絨背帶褲的小熊已成為童書中最為經典的形象之一。
跟著小熊可可回望大都會紐約
小熊可可那雙純淨明亮的眼眸,充滿了對愛的渴望與追尋,他與小女孩麗莎之間相知相屬的動人友誼,溫暖了無數孩子的心。紐約市博物館日前特別展出了這本書的原稿與創作者的故事,回望這本書與創作者為紐約留下的印記。這一場展覽以「A City For Corduroy 」為題,紐約市博物館(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位於中央公園東側第五大道與103 街口,是完整的一幢三層樓建築,整理了城市的過往與未來,人口種族大熔爐的特質、爭取人權的歷程、時尚與金融的發展、腹地的成長、公共設備的延續與規劃都在裡面,除了市政以外,以展覽吸引市民與訪客一同瞭解這座城市。
經由電梯裡的小熊可可指示,尚未走進展場時就可看到一整面大街上的孩子爭搶的畫面,這是一幅鉛筆素描的放大版,小熊可可的創造者DonFreeman於1928 年由加州來到紐約市,他以街景素描來記錄生活在紐約的困難。他當時經常身無分文,試著撿拾路邊票根進入戲院,後來經由一位賣小零食的攤販幫忙溜進後台,他因後台的速寫上了報,成為搶手的漫畫家和海報設計者。Don 中年之後才開始創作繪本,展覽現場的玻璃櫃裡陳列了小熊可可的原稿,除了黑白底稿也配置彩色手稿在一旁對照,編輯時的編碼與調整顏色的註記都一覽無遺。
關於Corduroy 《小熊可可》
Corduroy,原意是燈芯絨。這是一隻穿著燈芯絨吊帶褲的玩具熊與在百貨公司帶它回家的小女孩Lisa 的故事。Lisa 與媽媽到百貨公司買東西時,恰巧看到這隻小熊,小熊的樣子完全是Lisa 一直想要的那種。因為熊身上的吊帶褲少了一顆扣子,媽媽覺得這個布偶不值得購買,加上已經買了很多東西,沒有預算,所以就回家了。女孩回家之後依然想著小熊,所以隔天帶著零用錢,經過媽媽同意,還是到百貨公司去把小熊買回家。小熊是有靈性的,它也很喜歡Lisa,想要被帶走。當它知道因為服裝不整被嫌棄,自尊心受挫,趁著百貨公司下班後,它溜到各樓層去找扣子,不過沒有成功。隔天Lisa 是百貨公司第一個客人,開心地帶著小熊回家,找出合適的扣子整理好小熊的吊帶褲。
Corduroy 提醒我們無條件的愛
我們被挑缺點時總是難過,希望自己更好,小熊也是。不過它只是布偶,能力很有限。小女孩也受到家長的限制,不能依照自己的意見。這樣的情形下,如何處理?作者以平和、尊重的方式處理——母親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也想辦法:譬如用自己的存款,回家後幫小熊縫扣子。為了達成一個認定的標準,大家都做
了努力,而且沒有遺憾。我們現在看起來理所當然又古味十足的書,在1968 年出版時算是空前摩登的創作。看到一本書慶祝五十年、七十年時,都深深感受生命的延續是創作,而創作之所以可以延續生命,是因為思考。這些細膩、含蓄鋪陳的種籽陪伴著讀者經歷時代演變。繪本的確因為要給兒童閱讀而帶著某些教育意義,同時也提供父母同理思考。能夠讓孩子買一個有瑕疵的玩具的家長,對孩子與物的惜愛就是最良善的人性。很少人可以做到,當然更少繪本提到;這樣無條件的愛應該就是真愛。放眼現在,我們很難以一件具體的事問自己什麼是真愛?Corduroy提醒了我們。
Corduroy 的創作者
創作者Don Freeman是一位從1930 年代就一直在紐約市各處速寫的繪者,因為有了孩子,與妻子開始共同創作童書,共計繪了37 本童書,加上31 本自寫自畫。同時設計書封,也為成人寫作,田納西威廉的《慾望街車》舞台劇一九四七年首映時的節目單封面就是他的作品。Corduroy這本書出版的時候,Don Freeman已經將近六十歲,是不是感覺很振奮?中年時創作比早慧的作家們多了更多的愛與包容。隔了十年,他又為《小熊可可》做了續集《A Pocket for Corduroy》。
※若您喜歡我們的分享,歡迎加入【後青春繪本館】臉書社團,一起交流熟齡繪本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9396606797894/
作者/賴嘉綾
「在地合作社ThePlayGrounD」工作室負責人。畢業於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州州立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碩士。專職作母親多年。長期致力推廣圖畫書閱讀,成立兒童閱讀團體、帶領成人圖畫書讀書會、撰寫書評與部落格、翻譯圖畫書,並經常協助書店與出版社選書。著有《與圖畫書創作者有約》《動物們的讀書會: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童書遊歷:跨越時間與國界的繪本行旅》《是真的嗎?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2》《什麼這麼好笑?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3》《賴嘉綾的繪本報一報》,最新出版《懂得欣賞,是件快樂的事!聽故事、入門藝術、逛美術館,美感探索的繪本提案70選》。
延伸閱讀:
藝術迷必看繪本!跟著台灣繪本收藏家賴嘉綾 用不同方式認識梵谷、莫內、畢卡索與卡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