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西蒙‧波娃 : 如何對待老年,就是如何對待自己

法國哲學家西蒙‧波娃以女性主義聞名於世,41歲出版《第二性》獲得空前成就;但其實西蒙‧波娃還有一本《論老年》,談論了老年所受到的歧視。(示意圖來源 : Freepik)

波娃為何要研究老年議題?最直接的答案,可能是這樣的研究,是面對自己最誠實的態度。儘管我們都會變老,但我們卻不想變老,這是最簡單也最無解的矛盾之處。迎接老化的樣貌,意味著主動思考在未來等待著的問題,如果在體力充沛、思緒敏捷的時候選擇忽略,我們將錯過認識自己的機會,我們不會知道自己是誰,也不會知道未來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必須體認到,眼前的老先生、老太太,便是我們未來的樣貌,而目前老年人遭逢的不幸,也會是日後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景況。如果我們計畫介入自己的處境,就不能選擇繼續忽視老年的不幸。我們應該將老年視為切身相關的議題,老年遭受漠視、老年成為社會負擔,就是我們將來要面對的現實。在年輕的時候賺飽荷包、累積足夠終生揮霍的資產並非解決之道,因為無論再豐沛的產業,都經不起結構性剝削與認知失衡的掏空。長久之計在於透過知識的顛覆與再造,重新建構一個具有平等架構的群體社會。

波娃在書中重新講述《格林童話》裡一則老人與孫子的故事。這個故事相當有名,也是有關老化最饒富寓意、廣為人知的故事:有個家庭的爺爺身體狀況大不如前,視茫髮蒼、動作遲緩失衡,老是打翻家裡的餐具,吃飯時總把餐桌弄得一片狼籍。老人的兒子與媳婦相當苦惱,為求方便,乾脆要求老先生離開餐桌,只准他蹲在爐子後方的角落用餐。後來甚至將每餐的食物一股腦地堆在陶碗中,直接讓老爺爺整碗端去食用,只不過老先生還是拿不穩,打翻了陶碗。但老先生的兒子、媳婦並沒有就此停手,反倒找來一只木碗給老先生使用,心想,這下總該一勞永逸了吧!

後來,老人家的孫兒開始經常俯身在地上找尋木材碎片,並有模有樣地敲打起來。夫妻倆對於兒子的舉動感到好奇,開口詢問:「你在做什麼呀?」

兒子這時天真地抬起頭來,堆滿笑容回答了爸爸的問題,「我要做木碗呀!」

「木碗要做什麼用的?」爸爸追問。

「以後爸爸媽媽年紀大了,吃飯的時候才能使用呀!」孩子直率地回答父親,臉上的笑容依舊天真燦爛。

故事的結尾,是夫妻倆痛哭一場,頓悟到自己對待長輩的態度,就是將來兒子對待自己的態度。因此將老人家接回餐桌,一家人繼續不分彼此地一起用餐。這個故事給予波娃的啟示,無疑是《論老年》整本書撰述的源頭,也是打破老年沉默最有力的召喚。人類的經濟建立在追求利益與衡量產值之上,但是思索老年的議題,卻不能只套用生產力排序的邏輯,因為老年的價值,絕對不僅止於產出的貢獻。

老年的意義在於標示未來可能的境地,更有益於點出反身關照的省思。沒有老年就沒有年少,老年的價值來自於回顧反思的路徑,在於預知我們共同面對的未來,也在於省思現在的處境與價值。

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我們必須永遠將人當人看,不能僅以收益或產值衡量人類的價值。老年人可以不必被視為又窮又老又廢,因為我們未來的樣子,就是他們現在的樣子;而我們的未來,是當下可以介入干預的。就這個意義來說,我們就是老年,老年就是我。

《第二性》與《論老年》堪稱西蒙‧波娃寫作生涯的兩大巨作,同樣都以大開大闔的理論架構以及犀利尖銳的論述辨證,顛覆人們對於因襲成俗的成見與偏見。就這個角度來說,波娃的《論老年》確實是歷來有關老年書寫的作品當中,觀點最獨特、批判火力最犀利的一本。納入女性觀點的老年觀,為偏頗的老年性別觀開啟一道嶄新的視野,也將老化的關懷帶向開放、多元、平權的新世紀觀點。西蒙‧波娃的貢獻卓越,也為後續的老年書寫開發更多空間,當代作家方能在平等開放的性別框架當中,嘗試更多元的老年書寫。當代美國暢銷作家莉莎‧潔諾娃,則由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角度,為老化的書寫添加更深刻的病理意涵。

本文摘自三民書局之《老樣子》

《老樣子》

出版:三民書局

作者:陳重仁


延伸閱讀

海明威筆下的老化書寫  一舉一動充滿「男人味」的海明威,其實對於老化感到焦慮不安?

老年必考題,請作答:什麼是你人生的最愛?你願意付出什麼代價?來看《史崔特的故事》如何示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