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為推廣食農教育,將每月十五(音同食物)日訂為「食物日」,希望推動與親朋好友共享在地當季食材、珍惜食物不浪費等觀念,讓食農教育成為全民運動。
推動食物日「三要一不要」口訣
農委會主任委員林聰賢邀請明星主廚阿基師在「每月15食物日
食農教育聽起來抽象,其實只要記住「三要一不要」的簡單口訣:
第一要是「在地食材當季吃」
第二要是「揪人共食快樂吃」
第三要是「原型食物真好吃」
第四則是「不要浪費食物適量吃」。
不管是在家用餐或外食都能食當季吃在地、與人共享餐食美味、購買原型食物烹調,最重要是珍惜食物,不要浪費,也不要過量飲食,對地球環境友善,也形塑個人健康飲食習慣。
其實,日本也有食物日,是在每月19日,日本推動食農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是提高糧食自給率與健康的強盛國力。不過台灣在推動食農教育為全民運動的第一階段,是希望幫民眾認識農業,認同並接觸農產品,幫助台灣提高糧食自給率。甚至透過積極推動《食農教育法》審議通過,再配上學校端的融入式教學、國軍團膳等,將來把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變成三位一體,達成食農目標。
農委會指出,要外食族每天吃原型食物、揪人共食,不是那麼容易,建議可以至少在每個月的15日盡量不吃加工品,或當天中午約親友一起共食,期望能從1天演變成每天,從吃在地、吃當季、吃原型、共享食物、不浪費著手,成為每個人生活的實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