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陳亮恭:不用疾病為老下定義,從容面對老化

老化新指標 - 安可人生

「台灣社會老得太快,老化速度比歐美都快,比法國快上四倍。」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一語道破,台灣必須正視高齡社會的到來。

2017年2月,台灣人口的老化指數首度破百,這意味著,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過14歲以下的幼年人口。從民國82年邁入高齡化社會至今,老年人口已占全台灣總人口13.33%。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台灣將於民國115年成為跟日本一樣的超高齡社會。這些數據聽起來相當駭人,但在陳亮恭眼中,盡快做好迎向高齡社會的準備,比恐懼來得更為重要。

「老不是病!年齡增長也不是疾病!」陳亮恭認為社會賦予「老化」太多負面形象。「所謂老化,指的就是年齡增加」陳亮恭解釋,中國採用「增齡」一詞,而日本則使用「加齡」,不約而同展現面對「年齡增加」的中性態度。

怎樣看待隨著年齡增加而來的「老」?許多人立即聯想到疾病,但陳亮恭並不同意,他認為不該去看身上有多少疾病,而是你還有多少活動功能。「即便八、九十歲,但你很活躍,沒有失智,不需要人家照顧,能夠自理生活。即便身上有五、六種病、一天得吃七八、種藥,但你仍跟年輕人、中年人一樣,能夠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年齡增加確實會讓健康退步,但年齡增加不該成為阻止任何人追求人生的限制。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對「老化」提出新的指標,一是外顯功能表現,二是內在能力。陳亮恭解釋,內在能力包含體能、營養、社會互動等等,當內在能力夠強健,就能支持外顯的活動功能,當內在能力退化時,也會影響到外顯表現。

WHO的定義告訴我們,不再用疾病為老下定義!如何隨年齡調整生活作息,讓自己的外顯功能與內在能力準備好,從容面對七、八十歲以後的挑戰。

延伸閱讀:

學習變老-看病其實是求救訊號!
打破傳統框架 「加齡」之後的生活可以這樣過
一個漸凍人的熟齡主張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