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Anke書齋|為什麼消費最少的10%德國人,生活滿意度比你還高

圖/Pixabay

編按: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公布2016年美好生活指數調查,台灣財富所得高居第2(第1名為美國,共39個會員國家排名),領先許多已開發先進國家。但主觀幸福感居然落到中後段班,排名第22,生活滿意度也長年低於OECD會員國平均。

站在經濟發展的浪頭上,台灣人收穫了滿滿的「麵包」,卻沒換來「從此幸福快樂的生活」,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或許可以從菲力克斯.柯法德福里克-一個對賺錢跟花錢都不感興趣,座右銘是:「每週不工作超過15小時」,但自覺快樂又富有的德國人身上一探究竟。

不販售自己的「人生選擇權」

早在菲力克斯.柯法德福里克的孩提時代,他便對「人為何要以工作為人生目標」感到困惑。

他認為一個人被綁在固定不變的工作裡無法動彈,就如同在販售自己的生命。因此他從小就下定決心,這輩子絕不要被工作束縛,對於人生,他要擁有更多的選擇權!

如今五十六歲的他,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在充滿清新活力的早晨,先為自己泡杯咖啡,然後什麼事也不做,就只是靜靜地與自己獨處。

圖/Pixabay

「我享受著美味的咖啡,也傾聽自己的心聲,這是一天美好的開始。」他說。

悠閒就是他的生活態度。他大學時曾先後就讀社會系和經濟系,畢業後只做過一年的全職工作,那個工作讓他更加深刻體悟到自己完全不適合受限於固定的職務。在那次離職後,從此他的座右銘便是:每週工作不超過十五個小時

柯法德福里克在三年前成為陪伴行為偏差孩童成長的獨立工作者。他希望能讓這群孩子變得堅強,擁有光明的願景。他認為這份工作是很自由的,不但開啟了孩子的新世界,也因此找到屬於他自己的人生道路。

他利用短短幾小時工作所賺的錢,便足夠支撐生活開銷。因為他沒結婚,而女友也和他秉持一樣的生活態度,所以這樣的生活方式對於他們而言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圖/Pixabay

像這樣,不想因為更多的花費而做更多的工作,而是出於自主性選擇了較低的收入與消費,這樣做並不會有損人生滿意度。

「雖然我的工作時數少,就物質上來說並不富裕,但我覺得我很富有,因為我有充分的時間可以享受並思考人生。」柯法德福里克說。

他也曾有好幾年完全沒有固定的工作,甚至還曾住在一個小菜園裡,過了十七年沒水、沒電、沒電話的生活。政府當局在二○○四年發現這個狀況後,便要他找一處真正的居所。但至今他仍覺得住在小菜園的那段日子非常愜意,很貼近自然生活,而且很省錢。

知足:擁有的多,不一定讓人滿足;擁有的少,不一定讓人貧乏

德國的社會學家發現,消費最少的十%德國人,他們對自己的滿意度並不亞於全國平均值—只要他們「不是全國收入最少的那十%」。那些反對消費的人,在人生滿意度量表(滿分十分)上也能達到六.九的分數,而全國平均值則是七分。(編按:中研院2016 年調查,台灣國人生活滿意度為6.6分)

圖/Pixabay

早在一九九○年,柯法德福里克就創建了一個「Otium悠閒促進協會」。

Otium是拉丁文,意思就是「平靜」或「悠閒」,他希望藉由這個社團讓大眾省思社會主流對於工作的推崇,並且透過舉辦聚會與活動促使人們改變想法。

Otium協會至今依然存在,它甚至還有個網頁,不過這個網頁在設置二十五年後依舊處於「施工中」的狀態,「協會正慢慢運作中。」他笑著說。

就他的觀點看來,人們必須重新學習與自己相處,並維持好奇心,讓自己接受驚喜與出乎意料的情緒,用心去體驗那些時刻,才是真正的人生。

本文摘自:《滿足:與其追尋幸福,不如學習如何知足》

作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 Christina Berndt

譯者:林硯芬

出版社: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媒體人退休回花東 向9旬老母學生活

返鄉開咖啡店,賺60歲後的快樂紅利

棄筆從農退休,只是換個跑道快樂的跑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