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儀婷
我看過太多高齡者從「還能走」到「站不起來」的過程,這中間常常只有幾個月的時間。關鍵不在於他們生病,而是肌肉流失速度遠比想像中的快。長時間坐著、少出門、飲食不足或不均衡,都是導致肌肉悄悄流失的原因。肌肉是撐起我們日常生活的「無聲器官」,它讓人可以自己起床、上廁所、煮飯、買菜,並能選擇今天去哪裡、明天做什麼。
肌少症會隨著時間一點一滴地偷走你身體裡的力量。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與肌力逐漸下降。它不會急性發作,但可能在短期內顯著地影響活動功能、平衡能力與生活自理。若長期未察覺與介入,將大幅增加跌倒、骨折、住院與失能的風險。肌少症也是高齡者進入長照體系的隱性推手,你會發現自己不再能輕鬆起身、不想走太遠、甚至連提菜籃都感到吃力。很多人以為那只是年紀到了,但其實這些身體的變化可能正是肌肉流失的警訊。
我照顧過很多長輩,他們明明去年還能自己出門買菜,但幾個月後卻已經走不穩、容易跌倒,甚至需要人攙扶。他們不是生了什麼大病,而是肌肉一點一滴地流失,卻沒有人發現,也沒有人提醒他們。
肌少症簡易檢測方法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開始「變虛」了呢?你可以用幾個簡單的方法檢查:走6公尺超過7.5秒,表示走路變慢;握力變小,像是提不動水壺;從椅子連續站起來坐下五次,超過12秒也要注意。還有一個最簡單的方式:量量你的小腿圍,男性小於34公分或女性小於33公分,就可能有肌肉不足的風險。這些都是身體給你的提醒,千萬不要忽略。
走6公尺超過7.5秒,表示走路變慢。(圖片來源/freepik)
預防肌少症3關鍵
預防肌少症,關鍵有三件事:動得夠、吃得對、曬得到。
你不用上健身房,在家裡就能做。例如「椅子站立練習」,每天坐著站起來10次;「扶牆抬腿」,每腳各做10下,有助於穩定下肢;或是「拿水瓶提舉」,練習手臂肌力。這些動作簡單又安全,只要每天做一點,肌肉就會記得你還想用它們。
年紀漸長,需要攝取更多蛋白質,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2公克的蛋白質。如果體重60公斤,每天需要攝取72公克的蛋白質。一顆蛋大約含有6公克蛋白質,100克雞胸肉大約含有25公克蛋白質,還有豆漿、牛奶、豆腐、魚肉、優格,這些都是好的蛋白質來源。建議將蛋白質分配在三餐中攝取。若牙口不好,可多吃豆腐、蒸蛋或優格。蛋白質長期攝取不足或吸收不良,沒有材料蓋房子,肌肉會漸漸流失。但特別要注意的是,倘若有腎臟相關病史,蛋白質的攝取量則應先諮詢腎臟科醫師。除了蛋白質,整體熱量也要攝取足夠,否則身體沒有能量,就會分解肌肉來產能,反而越吃越虛弱。因害怕變胖而去減少熱量攝取反而養不出肌肉,這是很多人常犯的錯誤之一。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是曬太陽,曬太陽對肌肉健康也很重要。因為陽光能幫助身體製造維生素D,而維生素D不只幫助補鈣,還直接影響肌肉的力量。建議每天曬10到20分鐘,時間選在上午10點前或下午3點後,讓手臂、小腿和臉接觸陽光即可。如果你平常曬太陽不多,也可以從食物中補充維生素D,像是鮭魚、鯖魚、蛋黃、肝臟和強化牛奶等,都是不錯的來源。如果攝取不足或曬不到太陽,也可以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補充營養品。
曬太陽對肌肉健康也很重要。(圖片來源/freepik)
守護肌肉就是守住生活的主導權
很多人以為預防肌少症是鍛鍊體能,但預防肌少症是為了守住我們的日常功能、行動自由與生活尊嚴。你現在願意多動一點、吃對一點,未來就能少一點依賴,多一點選擇。不是為了變得強壯,而是為了不那麼脆弱。當你還能自己走進廚房、出門散步、搭車去旅行、走進你想去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好好退休」。你現在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在幫未來的自己存一份生活的主動權。如果你是高齡者,請為了自己動起來;如果你是照顧者,也請陪家人動得穩、吃得夠、曬得好。 高齡者身上的肌肉絕對值得我們一起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