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護理師公會全聯會專欄】用科技連上希望 偏鄉照護的智慧轉機

文/鍾惠君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主任

在台灣東部蜿蜒的山路盡頭,住著88歲的張奶奶。因糖尿病引發的慢性傷口,每週得舟車勞頓至醫院換藥、複診。搭乘復康巴士加上家人請假陪同,一趟來回花費超過800元,短短一個月的照護交通費,幾乎用盡每月的老人年金。

直到某天,護理師拍下張奶奶的傷口照片即時傳送到雲端,遠在市中心的醫師線上評估後提供處置建議,由居家護理師上門換藥。那天起,她再也不需辛苦奔波。照護模式的翻轉,來自一項看似無形卻充滿力量的技術—「物聯網(IoT)」。

智慧共照讓醫療不受限

IoT(Internet of Things)讓感測器、手機、APP、雲端平台與專業團隊彼此連結。過去在偏鄉地區,「時間延誤」、「資訊落差」與「專業斷層」是3大難題。如今透過IoT的應用,護理師可現場拍攝傷口,運用AI即時分析面積、顏色與滲液狀況,並同步上傳給遠端專業團隊評估,快速調整照護計畫。這樣的「智慧共照」,讓醫療不再受限於地理。

除了傷口照護,IoT也擴展至「用藥管理」。張奶奶常因複雜的藥袋與記憶混淆漏吃藥,自從使用智慧藥箱後,系統每日定時提醒,護理師亦能遠端監控開啟次數與剩餘藥量,提升用藥遵從性,血糖與傷口癒合狀況也明顯改善。這樣的「主動照護」模式,讓家屬更安心,也讓長者在家中更有自主感與安全感。

使用智慧藥箱可每日定時提醒服藥。(圖片來源/freepik)

IoT讓「看得見」的數據,遇見「看得懂」的護理師。傷口照片、藥箱提醒背後,仍需護理師的臨床判斷、衛教解說與情感陪伴。科技負責傳輸與分析,人類則負責理解與共感—那份溫柔的手勢、耐心的說明、以及握住老奶奶手的那一刻,才是照護最深的核心。

以東區風險款計畫推動的智慧傷口照護為例,3個月內約7成個案達到傷口癒合,並成功避免多次不必要的返診。不少參與者回饋:「科技讓我們不再是被遺忘的一群。」

偏鄉照護的創新,不只是科技導入,更是體制轉變與關係重建的契機。當護理專業透過IoT延伸到最偏遠的角落,我們所連結的,不只是資料,而是人的尊嚴、安全感,以及一份被看見的希望。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作者鍾惠君為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主任及慈濟大學助理教授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