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胡月娟專欄】預防與延緩肌少症 就從營養出發

【胡月娟專欄】預防與延緩肌少症-營養篇

文/胡月娟 中臺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罹患肌少症的個案,得確實評估個案有無營養不良情形。一般而言,營養不良的定義是過去半年非蓄意體重減輕超過6公斤(10%),或過去一個月減少3公斤(5%)以上,及/或BMI < 20 kg/m2 (Eglseer et al., 2018)。一項系統性文獻回顧,主張使用全球營養不良領導力倡議(The Global Leadership Initiative on Malnutrition, GLIM)的五項營養不良必要診斷標準:身體質量指數(BMI)、營養篩檢工具(如迷你營養評估工具)、體位測量、生化指標,與飲食評估(Ueshima et al., 2021)。

  1. 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一般成年人(18.5-24 kg/m2,鼻胃管留置個案20.1-29.9 kg/m2)。身體質量指數涉及個案的身高與體重。若個案無法站立,可採膝至地面的高度(knee-to-floor height , KFH)。讓個案採坐姿,不穿鞋,腳平放貼地面,屈膝與足踝呈90度角,以測距儀(Stadiometer)量大腿前至地板的長度。身高的換算公式為身高(cm)=3.16×KFH(cm)(Essed et al., 2009)。
  2. 營養篩檢工具:營養篩檢的工具有很多,其中迷你營養篩檢量表(Mini Nutrition Assessment, MNA-SF)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經驗證適用於老人醫學營養介入的評估(陳弘哲、許慧雅、周明岳、杜明勳,2014),內容包括近3個月食慾變化、體重減輕、精神壓力或急性疾病發作情形;還有行動力、神經精神問題、與身體質量指數(BMI)。總分14分,小於等於11分,表示有營養不良風險。
  3. 體位測量指標:上臂圍、皮下脂肪厚度、腰圍(男性 < 90cm;女性 < 80cm)、小腿圍、瘦體組織(Lean Body Mass)、非計畫性體重改變等。
  4. 生化指標:身體水合狀況、有無電解質異常(如肝、腎損傷);血清礦物質、白蛋白、維生素數值。血清白蛋白因半衰期長(20天),一旦下降,可判讀為營養不良的後期現象(Yoon et al., 2019)。
  5. 飲食評估:以質量性方式,評估個案應由口進食量、實際攝取量、及飲食所含營養 (特別是熱量與蛋白質)。

營養不良的定義是過去半年非蓄意體重減輕超過6公斤,有五項營養不良必要診斷標準。(圖片來源/freepik)

經篩檢評估有肌少症風險者,建議採取的營養措施如下。一般老年人蛋白質攝取量約為每日每公斤體重1.0~1.2公克,平均分配於三餐,以促進肌肉增生。營養不良或因為疾病導致營養不良者,可增加至每日每公斤體重1.2~1.5公克的攝取量 (林詩淳、蔡坤維、陳妙文、辜美安,2015)。罹患肌少症的個案,不論是動物或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大於1.6公克,有助於維持肌肉質量(Hevia-Larraín, 2021)。

國民健康署執行的國民營養調查顯示,19到64歲國民每日鈣質攝取未達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鈣質攝取不足易造成骨質疏鬆症,而骨質疏鬆症可能升高罹患虛弱症、肌少症的風險,因此而有補充鈣質的立論。熱量攝取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30大卡(考量BMI值),一般男性長者每天是1400-1600大卡,女性長者則是1200-1400大卡,可依長者體重與活動量做調整。

韓國(Kim et al., 2015)與香港(Chan et al., 2016)的研究結果為蔬果攝取量多的長者,有助於降低肌少症的發生。針對此現象,專家學者們的研究指出,當腸道壞菌比率增加,如大腸桿菌,會使色胺酸與肝臟的代謝產物發生作用,而影響人體肌肉的生成與合成。蔬果纖維質提供腸道益生菌所需的營養,腸道菌相一旦維持平衡,當然有助於減少肌少症的發生(Picca et al., 2018)。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有編製一些營養照顧手冊,例如『延緩失能社區營養照護作業手冊』、『吃得健康,營養新食代』等,大家可上網查閱,多加利用。『吃得健康,營養新食代』提出透過「食材挑選」、「切割烹煮技巧」、「簡易檢測方式」,提供一日三餐範例,並配合「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三好一巧新觀念。此外,善用我的餐盤概念: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與堅果種子一茶匙,六大口訣,讓長者或照護者都能依據不同狀況,為高齡者製備合適且容易入口的食物,達到天天「吃得安全」、「吃得開心」、「吃得尊嚴」,營養跟著來,以預防或延緩肌少症的發生。

參考資料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