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四個流行的憂鬱症假說

單胺假說

 

有關憂鬱症發病的假說之一叫做單胺假說,單胺包括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這個假說之所以形成,是因為精神病學家發現使用抗憂鬱藥物可以增強大腦中單胺神經傳導物質的傳遞。這個假說是在二十世紀中期被提出的,直到現在仍然有效。

 

比如,血清素在大腦當中的失衡和憂鬱有關。在我們的大腦當中,各種神經激素既非越少越好,也非越多越好,它們互相之間維持恆定性才更重要。如果人們長期處於慢性的環境壓力下,比如,婚姻長期不和諧,工作中長期不受重視,學校裡長期沒有可以談心的朋友,被周圍的人社交孤立等,那麼這些壓力會使大腦分泌的 TG2(第二型轉麩胺.)蛋白增多,從而降低我們調節情緒的能力。 TG2蛋白是做什麼用的呢?過高的 TG2蛋白會使大腦中的血清素濃度過低,影響神經元之間的交流,導致出現「心力交瘁」的憂鬱症狀。對小鼠的研究也發現,大腦中 TG2蛋白增多會引起神經元萎縮,進而損害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功能,而神經元之間有效的連接是維持神經訊號傳輸、動物正常認知和情緒活動的生理基礎。

 

但是,憂鬱症的很多現象並不能從單胺假說中找到解釋。比如,為什麼憂鬱症在發病過程中會時好時壞?為什麼有些患者對某種藥物有反應,而另外一些患者則完全沒有反應?還有,為什麼憂鬱症患者在服藥之後要過好幾個星期才會感受到療效?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

 

發炎假說

 

發炎假說認為,得憂鬱症可能是因為身體有發炎。

 

大量研究發現,免疫發炎因子的富集與大腦功能、健康以及認知有著密切的關係。腦科學家發現,我們血液循環系統中的細胞激素可以穿透血腦屏障,或者透過能直接進入大腦的周邊神經通路(比如迷走神經)直接作用於大腦的神經元和其他提供支持功能的腦細胞(比如星形膠質細胞和小神經膠質細胞),來顯著影響大腦的功能。

 

這個機制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自體免疫疾病或者嚴重感染的人更有可能患上憂鬱症,以及為什麼為了治療某些疾病而向體內注射細胞激素,會同時引發憂鬱症。

 

發炎會引起憂鬱並加劇憂鬱,有不少憂鬱症的研究都支持這個觀點。在兒童時期,如果一個人體內介白質素更高,那麼他成年之後得憂鬱症的風險也更高。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證據是在憂鬱症患者死後的大腦當中發現的:憂鬱症患者大腦當中的小神經膠質細胞被過度活化並伴有神經發炎。

 

實際上,形容憂鬱症是「一場大腦感冒」並不為過。不過這場「重感冒」對憂鬱症患者來說,挺過去可不容易。想像一下,當你發燒到三十九度多的時候,頭腦昏昏沉沉,什麼都不想吃,沒力氣做任何事,甚至看電視、划手機也力不從心。發燒最厲害的日子睡不好覺,睡著了也很容易醒來,更別提什麼注意力和記憶力了。和憂鬱症不同的是,得重感冒時,我們知道身體生病了需要休息,我們在這段時間做不了什麼事,而這場病也總有過去的一天,病好了又是一條好漢。但是,憂鬱症往往找不到對應的明顯軀體症狀,這讓得憂鬱症的人不知所措、無從歸因,只能逼著自己「表現正常」,內心卻無比恐懼會不會有好起來的那一天。

 

HPA軸改變假說

 

另一個流行的憂鬱症假說叫做 HPA軸(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改變假說。這個假說在數十年中受到憂鬱症研究領域科學家的持續關注。很多研究發現,在嚴重憂鬱症患者的血漿當中,和壓力有關的可體松(腎上腺皮質醇)含量明顯增高,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患者分泌過多的可體松,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的糖皮質激素受體調節回饋抑制機制受損。

 

HPA軸的改變也和認知能力損傷有關。在憂鬱症的治療過程中,如果 HPA軸沒有恢復好,治療效果也會比較差,並且容易復發。

 

神經可塑性假說

 

憂鬱症還可以從神經可塑性和神經再生的角度來解釋。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是在成年人大腦中發現了全能幹細胞。全能幹細胞的存在意味著一個人的大腦在成年之後依舊可以產生新的神經元,這個過程叫做神經再生,這一特質叫做神經可塑性。大腦的神經可塑性會受到發炎反應和 HPA軸功能失調的影響而下降,而這兩者常常是因為環境壓力過大。

 

神經再生的過程涉及一些調節蛋白,其中包括大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這種蛋白在憂鬱症患者的大腦當中會明顯變少。而憂鬱症患者在接受抗憂鬱治療後,大腦中的大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濃度就會有所回升。

 

在動物研究中也有類似的發現。限制動物大腦當中的神經再生,會影響抗憂鬱藥物的療效,導致動物出現憂鬱的症狀,尤其是在有壓力的場景中,動物更容易憂鬱。腦科學家認為,神經可塑性可以幫助動物抵禦環境壓力,讓動物在壓力之下具有更好的大腦復原力(參見第七章)。也就是說,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動物不至於受到長久的大腦損傷,在壓力消失之後,大腦可以像皮球一樣恢復如初,甚至在未來抗壓能力變得更強。

 

對憂鬱症患者的屍檢研究發現,那些從來沒有受到治療的憂鬱症患者相較於健康人和有過治療經歷的人,前者大腦的海馬齒狀迴當中的顆粒神經元的損傷更明顯。而接受過治療的憂鬱症患者大腦當中則有更多正在分裂的神經前驅細胞。這個研究結果進一步說明,有效治療憂鬱症可以幫助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大腦的神經再生,增強大腦可塑性,這可能是憂鬱症治療有效果的原因之一。

大腦修復術:一本書教你如何應對憂鬱、焦慮、強迫症、拖延、社交恐懼、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困擾,幫助你平衡生活壓力、提升工作表現

《大腦修復術:一本書教你如何應對憂鬱、焦慮、強迫症、拖延、社交恐懼、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困擾,幫助你平衡生活壓力、提升工作表現》

出版:麥田

作者:姚乃琳


延伸閱讀

如何自我診斷憂鬱症

讓我們選擇「主動不老」-護腦養腦的三念三行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