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如何自我診斷憂鬱症

圖片由Bruno /Germany在Pixabay上發布

每五到六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的某個階段會患憂鬱症,這意味著憂鬱症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精神疾病。

 

無論在富有的國家還是貧窮的國家,憂鬱症的發病率都差不多,這說明憂鬱症並不是一個由貧窮或者現代生活模式引發的疾病。雖然社會和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憂鬱症的發病率,但總的來說,基因對憂鬱症發病的影響才是最大的。

 

憂鬱症第一次發病的時間通常在青少年的中期到四十多歲。其中有將近一半的人在二十歲前就經歷了第一次憂鬱症發病。憂鬱症在不同的性別當中發病率不一樣,女性的憂鬱症發病率幾乎是男性的兩倍,第一次發病高峰通常在二十歲左右,下一次高峰是在四五十歲的時候。

 

憂鬱症是由很多症狀所組成,其中沒有一個症狀是憂鬱症獨有的。我們不能說有了某個症狀,這個人就患有憂鬱症,憂鬱症的各種症狀也會出現在其他精神疾病當中,比如思覺失調症、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強迫症等。一個更準確的說法是,一系列的症狀構成了憂鬱症,憂鬱症與其說是一種疾病,不如說是一種症候群。憂鬱症的症狀主要包括:持續兩週以上的消極情緒,興趣缺失,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或內疚,有自殺的想法、計劃,甚至有自殺的嘗試,感到疲乏、缺乏能量,睡眠變多或者變少,體重和胃口發生明顯變化,難以思考和集中注意力,難以做決策,因心理因素導致的行動遲緩、焦躁不安,等等。

 

憂鬱症和一般的情緒低落、傷心或者不開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一個人要符合憂鬱症的標準,至少要滿足前面說到的症狀當中的五項,並且持續兩週以上的時間,才有可能是憂鬱症。

 

焦慮可能會引發憂鬱。憂鬱症患者當中有很多人都有焦慮的問題,幾乎三分之二的憂鬱症患者有符合臨床標準的焦慮症。焦慮症狀通常在憂鬱症發病前的一到兩年就出現了,隨著年齡增長,一個人的焦慮症狀可能會越來越明顯。

 

因為憂鬱症會導致一些人負責記憶的海馬迴神經元凋亡 20%,所以憂鬱症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會出現認知損失,比如記憶力、注意力下降,難以做決策,等等。很多憂鬱症患者明顯感覺思維變得比較模糊,不像之前那麼清楚。差不多一半的憂鬱症或者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患者在痊癒後認知能力仍然得不到改善。科學家發現,腎臟分泌的紅血球生成素可以明顯增強憂鬱症患者的認知能力,並且效果在六個星期後仍能維持。紅血球生成素通常用於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後被發現在重度憂鬱症患者中也有效果。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服用這種激素,因為它會增加血液中的紅血球密度,所以吸菸或者有血栓記錄的人都不適合服用。

 

憂鬱症的另一個典型體驗是內疚和自責。憂鬱症患者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不夠好甚至一無是處,「充滿負能量」。他們想要向人傾吐內心的痛苦和無助,卻又害怕給別人帶來麻煩,對不起別人。他們希望自己可以做好工作、好好生活,但憂鬱期間因為缺乏心理能量,他們常常力有未逮,於是感到無助和後悔,甚至痛恨自己。我的微信公眾號「酷炫腦」後台收到過一個留言:「其實,如果能說出來,憂鬱症也不會到自殺的地步。有時候對於憂鬱症患者來說,說出來會顯得矯情。我們會一直不斷地承受著別人不以為然的痛苦,但每次在要說出口時就又不想說了。」

 

憂鬱症還會體現在行為的各個方面,比如呼吸的時候會有深深的「嘆氣式呼吸」,表情減少,肩膀下垂,步伐沉重,等等。

 

有時,憂鬱症患者還會出現一些明顯不真實的消極念頭,或是出現幻覺。若干年前我有一個遠渡重洋去大洋洲留學的朋友,我們好幾年沒聯繫,有一天她突然在網上和我聊起來,告訴我她得了憂鬱症。她說:「最近不知道為什麼,洗澡的時候常會聽到有人說話,關了水之後又什麼聲音都沒有了。」她一個人住,很害怕是不是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我告訴她,幻覺也是憂鬱症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

《大腦修復術:一本書教你如何應對憂鬱、焦慮、強迫症、拖延、社交恐懼、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困擾,幫助你平衡生活壓力、提升工作表現》

出版:麥田

作者:姚乃琳


延伸閱讀

讓我們選擇「主動不老」-護腦養腦的三念三行

每天刺激大拇指,幫大腦減齡防失智

四個流行的憂鬱症假說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