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樂讀書房|培養第二專長,調整生活方式、掌握人生的選擇權

第二種專長不一定是拿來更換工作用的,也可以當作調整生活的一種方式,讓我們在工作之餘或退休之後,每天可以有固定的學習時間,隨著能力或技術的增進,興趣就越來越高,成就感也隨之而來,增添更多生活的樂趣。

近幾年來,常遇到年輕一代的學生說他在大學裡「雙修」,意思是指主修課程外,又另外選了副修課程,這樣畢業後,可以透過考證照而多一樣技能,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這樣的決定和準備都是非常正確的。

我們的世界非常多變,過去認為很重要的,現在可不一定;同樣地,今天看起來很有動力的,可能過不了多久就不會動了。以色列民族在很早之前就建構起這樣的觀念,他們有個傳統,就是父母有責任將自己的才藝傳授給孩子,讓孩子身上至少具備一種傳統技藝,但除了父母傳授的技藝外,他們也鼓勵孩子去跟別的老師學習另一種技能。

這當然和他們國家在西元前六世紀被巴比倫帝國滅亡、人民被擄去當奴隸的經驗有密切的關係。他們身為奴隸,經常被要求去做他們不會做的事,結果因為「不會」就要面臨被殺死的生命危險。為了生存,他們需要學習原本陌生的生活技能,好讓他們在被驅趕、被流放的苦難時日裡,也可以生存下去。

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他是個公務員,他覺得下班後還有多餘時間可用,就去學習種花,結果竟然種出了專業水準,這些利用閒暇所種出的花卉都可以拿去市場販賣了。他跟我說,重點不是賣花賺錢,而是培養出一種興趣,這種興趣讓他學到更多新的知識(例如土壤、肥料以及光照等),他對很多事物的看法也因而改變。他說,這是過去從沒有想過的事。

另外有個朋友,原本在國中教生物,也是在工作之餘學習手藝,包括木工、雕刻等。為了學習木工,他託我幫他介紹,利用暑假期間去台東著名的「公東高工」學習技藝。漸漸地,他在木工家具上越來越有心得,總是利用時間釘釘打打,連他母親、妻子去世時所用的棺木,都是他自己做的,真的是別具意義。

此外,他還在週末開辦「才藝班」,招收不少小學生。很多小朋友都喜歡跟他學習,因為他會告訴學生怎樣畫圖、設計,以及怎樣計算要製作的物品等等,讓小朋友很有創意概念。幾年後他退休了,就專注投入一直到現在,已經超過八十歲了,他還繼續開才藝班教學生,認識他的人都說他是個「萬能」老師。

其實,這就是興趣的力量。有興趣,做起事來就不會感覺疲累,也不會有任何怨言,只想要學得更好、做得更精緻。

 

葡萄園的比喻

我在台北東門教會牧會的時候,每年暑假都會舉辦「快樂兒童營」,因為有不少家長是親自帶孩子來上課,我也為這些父母開設「家長班」,課程內容和孩子上的一樣。這樣一來,下課回家途中,父母就可以和孩子在車上討論上課的心得。

有一年暑假,其中一堂課的內容,是耶穌所說的有關葡萄園主人僱請工人去園裡工作的比喻(馬太福音20:1-16)。這個比喻提到,葡萄園主人清晨六點就到街上去,看到人,就請他們進入葡萄園工作。到早上九點的時候,他看到街上還有人「無所事事」,便請這些人也去葡萄園工作,並說會給他們公道的工資。接著中午十二點、下午三點,他都到街上去,一樣請那些沒事做的人進入葡萄園工作,也都答應會支付公道的工資。直到下午五點,葡萄園主人發現街上還有人找不到工作,就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工作吧。」

這個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太陽下山時,主人開始發工資,是從下午五點才進葡萄園工作的工人先發,而且給的工資和清晨六點就進入葡萄園工作的人一樣。這種「不論幾點來,工資都一樣」的做法,引起了那些早來的工人抗議。

連聖經時代的工人都會抗議,就更不用說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了,不但會抗議,還會去法院控告,說是「不同工,卻同酬」。但這位主人回答那些抗議的工人,說他們在進入葡萄園工作之前,就說好一天工資就是一塊銀子,他並沒有違背這個約定。同時他也強調,他要將錢給誰、要慷慨對待不同時間進來的工人,這都是屬於主人的權力。因為他並沒有虧待任何一位工人。

我曾經將這個比喻跟年輕學生討論,要他們把故事接續下去。很有趣的是,在學生的故事裡,第二天主人到街上找不到工人,因為工人都不想早上出來,想等到下午五點再去,但主人找到下午四點就放棄回家,結果沒有一個工人獲得工作機會,導致家庭生計發生困難。所以第三天一早,工人都很早到街上等候主人,結果失望的主人第三天也沒有出現,然後是第四天、第五天⋯⋯學生們真的很有創意,什麼狀況都出現了。

講到這裡的時候,我突然看見一個孩子的媽媽,她眼眶發紅,掉下了眼淚。我嚇一跳,還以為我講了什麼話傷到她的心。她站起來說,若是讓她選,她會選清晨六點就進入葡萄園工作,而不會等到下午五點。因為那樣等候,並不表示一定會有工作機會,但至少清晨六點的工作是確定的,可以好好工作一天。

她說,自己會有這樣的看法,是因為她先生工作的公司倒閉了。她先生年紀才五十出頭,失業之後,想想自己過去工作二十多年也很累,可以趁機休息兩個月,再來打算要做什麼。他本來以為憑自己的經歷,應該可以輕易找到新的工作,卻沒想到這一找,找了半年還是沒有著落。他的信心大為動搖,甚至開始出現憂鬱症的症狀,也因為有了憂鬱症,連要找個一般工作都有困難,只能等到病情控制下來,才去找「只要有就好」的工作,不敢再奢望找到過去那樣待遇優渥的工作了。

從這件事當中,我更加感受到學習第二專長的重要性,就像前面提到的以色列人,人人都學會第二種技能,以備隨時要更換工作跑道之需。其實,第二種專長不一定是拿來更換工作用的,也可以當作調整生活的一種方式,讓我們在工作之餘或退休之後,每天可以有固定的學習時間,隨著能力或技術的增進,興趣就越來越高,成就感也隨之而來,增添更多生活的樂趣。

 

從業餘到專業

我曾遇到一位在藥學上很有成就的商人,他不僅在藥商事業上很有成就,平時還有一個興趣,就是攝影。他從學習拍攝開始,培養出興趣之後,裝備就越來越多,從過去黑白沖洗到彩色照片,設備一應俱全,樣樣都自己來。相機鏡頭也從最原始的那種進化到單眼,再到「大砲」型鏡頭,裝備可說不亞於專業攝影師。

因為喜歡攝影,就會到處去走走看看,從都市人群的生活動態,到荒郊野外的自然景色,到處都是他拍照的靈感來源。然後,他開始參加攝影展,一次又一次地參加,也因此結識了好多位在攝影上相當有心得的大師,他們彼此交流,使他在攝影上的知識、技術都更上一層樓。

他的生活範圍變得更廣闊,攝影的作品也被許多廠商看上,有些是想刊登在刊物上,有些是要當作教育訓練的資料等等。結果,他從一位專業的藥師、藥商,逐漸成為一位同樣專業的攝影師。他的「業餘」興趣,逐漸轉變成第二種「專業」,在退休後開創出新的職涯高峰。

我認識幾位大學的退休教授,他們年紀都已經上了八十歲,卻還是每天去實驗室幫忙,而且完全是義務性的。其中的原因在於,他們認為,可以繼續做這些自己原本就很專業的工作,才是生命中最大的喜悅。他們也告訴我,平時常有學生去實驗室請教他們,不僅是學業上的問題,也會跟他們討論時下發生的社會議題,學生們很想知道這些老教授對整個台灣社會演變的看法。

有趣的是,這幾位退休教授都告訴學生說:「未來的世界是你們的,我們的日子已經不多,不用聽我們的。」學生們聽完,卻反過來對教授說:「話雖然是這樣說,可是我們的社會經歷很淺,對事情的看法、認知有時並不是很適當,而老師的意見是生命珍貴的經驗,這種經驗對我們年輕一代來說,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說到這裡,這幾位老教授笑著跟我說:「原來我們還有被諮詢參考的價值。」

也因為這樣,即使他們都超過八十歲了,還是樂此不疲,天天搭公車去實驗室。 現代醫療的進步,使大眾平均歲數來到八十歲的時代。很多看法都認為,過去六十五歲退休的年限,對現代人來說顯然是太早,應該延後。我們也看到許多身體尚且強壯的人就已經從職場退下來,而他們的年齡連六十都不到。

若是以平均年齡八十歲來說,六十歲退休,之後至少有二十年時間是沒有固定工作的,這對一個人來說並不是很健康的事。因為「有工作」和「沒有工作」是有差異的,這不是有收入或沒收入的問題,而是如果退休後天天無所事事,失去了目標,也沒有任何想做的事,這樣生命的意義在哪裡? 這個問題才最是重要。

也有一些人,明明已經存夠了退休金,卻因為退休後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總是擔心退休金不夠用,忍不住為錢感到焦慮。其實,這都是因為退休後突然失去生活重心,又沒有新的興趣、熱情填補這個空洞,內心感到不安所造成的。

人生的選擇權,其實一直在我們手中。如果提早開始培養第二專長,將興趣漸漸發展成專業,不但生活更有趣味,也不用依靠子女或他人,整個人也會因為再次發現自己的價值而閃閃發亮。

預約50+好日子: 25堂心靈必修課,找回五十後的自在

作者:盧俊義

出版:啟示出版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