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李偉文:寫回憶錄是每個人的必修學分

寫作

(圖片來源/Photo by Green Chameleon on Unsplash)

大部分人都以為寫回憶錄是曾在商場或政界叱吒風雲、或曾引領風騷的藝術家或發明家的專利,身為一介庸庸碌碌的平凡上班族,哪有什麼值得述說的歷史?

事實上,寫回憶錄應該是每個人走過青壯年後的必修學分,不是為了述說自己的豐功偉業,而是如同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主張的,人最重要的課題是整合自己的生命,肯定自己的價值與意義。

寫回憶錄之所以具有精神療癒的作用,能和自己和解,是因為所有的經驗其實都沒有真正地過去,都潛藏在內心深處影響著我們。現在困住我們的,往往都是來自過往的心靈創傷,療癒的重點也不在追究誰害了我們,而是隔了一段時空距離後,重新審視種種生命經驗,賦予新意義。寫回憶錄其實就是講述自己的故事,能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

而且,過往有很多事情當年來不及體會,如今透過書寫回憶,就能將模糊的印象重新描繪一次,從中得到領悟,然後在當下還來得及時,擁有改善或實踐的力量。

當你鼓起勇氣,想試著寫自己的回憶錄時,可能會覺得工程太大,無從動手。其實不用怕,反正我們也不是為了寫出曠世鉅著,既不會出版,更不見得會被其他人看到,因此不必擔心寫得好不好。

以下幾則具體建議,提供參考。

首先是前期準備作業。每星期擇定一個晚上做生命回顧,可以選周五、周六或周日這種沒有邀約或活動的晚上。最初三、四個月,可先配合「斷捨離」的清理工程,將信件、日記、相片或各種紀念品,依年代整理。所謂年代,就是小學前、小學、國中、高中、大學……以三至五年為單位,將這些東西撿拾在一起。

接下來,依每個階段,問自己幾個固定問題。比如那時候住在哪裡?當時生活中主要的玩伴或朋友是誰?有沒有對哪位長輩或老師有特別的印象?該階段的哪些事件讓你特別煩惱或高興?那時候的興趣或娛樂是什麼?參加什麼社團或活動?

當然也可以列出瑣碎的事項一一回答,有時候能從細節中勾出背後一整段失落的回憶。比如問自己那個階段最喜歡哪些歌曲?最喜歡吃什麼東西?有沒有寵物?有沒有忘不了的氣味?特別有印象的聲響?喜歡穿的衣服?

一一回答具體事項後,就可以進入比較抽象的問題。比如有沒有曾經很想做卻因為某些因素被迫放棄的事?這段期間最挫折或最失望的事情是哪些?這段期間有沒有發生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或是忘不了的回憶?

你可以先在一張紙上條列出這幾十道問題,依生命階段來回答,簡答題也好,問答題或申論題也罷,漸漸地,能寫的東西就會愈來愈多,並會想起更多在這些題目之外的重要回憶。

齊邦媛教授八十多歲住進養生村後開始撰寫回憶錄《巨流河》,她說自己六歲離開家鄉,八十年的漂流都在書中得到了安放。「活著慶賀自己活著,寫一些惦念的人與事,寫完書,做為我一生的根。」

我們不必像齊教授等到八十多歲才寫回憶錄,最好四、五十歲就著手整理自己的人生,更棒的是在回憶過程中找回曾經失落的心願,畢竟如今說不定已經有勇氣、有條件去實現了。重拾未竟的夢想能讓我們往後的日子活得興高采烈,覺得這趟生命之旅不虛此行。

《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
作者:李偉文
出版: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全球樂齡 | 寫作工作坊讓長者發聲 自己的故事自己寫

鄭美里教生命書寫,助人回顧自己迎向未來

用書寫重組人生,寫下你的從前從前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