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啜一口真實人生況味 煮出基隆最具時代的氣味

金豆咖啡 - 基隆咖啡 - 安可人生

攝影/黑王

難得一見的山海情節,並不是基隆唯一的特質,比起便利的超商,那些意想不到且數量更勝一籌的咖啡店,彷彿以一場都市行動,悄悄改變基隆的涵養與生活。在所有店鋪都朝著秩序與規模的理想前進時,老橋下30多年的金豆咖啡,卻仍守著兩口虹吸式咖啡壺,煮出基隆最具時代的氣味。

攝影/黑王

連接成功二路和忠四路的「31號橋」,是早期基隆跨區的交通命脈,橋下小店林立的聚落,是基隆城市活力的「事件場所」,這裡廣納層次、職業、文化的大眾,像是市井版的戶外饗宴,讓人能短暫停歇,坦然呈現一座城市最貼近人心的一面。

攝影/黑王

啜一口真實人生的況味

橋下的金豆咖啡是一間無須推開大門,就能聞到咖啡香的戶外「攤位」,少量的座位,讓這裡像極了橋下接待人客的廳堂,沒有距離、且充滿一種世代累積的生活感。尤其,30年前動輒百元的舶來咖啡,在這裡,只要一杯35元就能追逐時尚。本是跑船人的王國生,在31號橋下覓得這一席天地後,便以兩口虹吸式咖啡壺,展開橋下咖啡香氣氳蔓的買賣生活;只是,這買賣,還有著一股行走江湖地胸襟義氣。

攝影/黑王

為了服務幾位在崁仔頂魚市從凌晨忙到早上的老客人,創店人王國生隨著基隆港口最動容的作息,調整合宜的營業時間,早上7點準時煮起咖啡,為基隆人張羅一天的朝氣。即使沒有氣派的裝潢,這裡仍在31號橋下紮了根,為群聚交際、忙裡偷閒的藍領們,提供了一個「生活地景」的存在;就連警察、黑道和書記官也能坐在一桌,各自啜飲,相安無恙。

攝影/黑王

隨著當時港口貿易的盛起,基隆咖啡廳和酒吧的比拼也伺機點燃,然而,金豆咖啡,並沒有消失於這波時髦的商家洪流之中,事實上,王國生所經營的金豆,不只是因為平價或人情味的優勢而立足咖啡市場,對他而言,那每天通過球狀玻璃容器沸騰的褐色液體,才是引人駐足的發揮關鍵。

攝影/黑王

30年前的精品咖啡觀

10幾年前,王國生因病過世,一手打理的金豆咖啡,也交由兒子王鴻麟接手經營。回憶起父親煮咖啡的「眉角」,王鴻麟緩緩地說:「其實那時候爸爸要我銜接店務時,只叫我每天煮一杯咖啡。起初我不瞭解,後來才知道,他是要我從煮咖啡的動作中,去觀察豆子每天的變化,並且隨著當下溫度和濕度等原因,隨時調整。」儘管當時流行的深焙只在意豆子的苦與厚度,但王國生對待咖啡的「哲思」,和現在所謂的「第三波咖啡革命」(the Third Wave of Coffee)潮流,有著很接近的想法,「爸爸那時候真的走得很前面,老店生意忙起來,兩只虹吸式壺也忙不過來,但爸爸仍很堅持守著品質,每一杯都一定悉心調整,煮出無可取代的專業風味。」

攝影/黑王

不敵潮流的店家比比皆是,然而比起那些黯淡退場的老字號商家,金豆仍守著那股前衛精品咖啡的感染力,並且在細微處,展現了基隆人最隨性的講究。「像是星期一到五的下午兩點左右,每天固定會有一組報關行集合,在這裡討論分配、再各自出發,老店不僅僅是一個據點,也是某些老基隆人的生活所在。」王鴻麟感性地這麼說。小空間內的每個人,透過手中的樸實咖啡,能感覺整座城市的脈動。如今,31號橋因結構、年久損壞等因素被列為危橋,橋上的一切雖停擺了,但橋下三岔路口的咖啡攤位,除了是王國生最寶貴的心血之外,更是見證基隆從繁華到凋零的歷史風景。

攝影/黑王

為了延續這個基隆街廓中最亂中有序的活力,2012年王鴻麟在鄰近的忠三路幸運地尋得一棟擁有巴洛克柱頭的老建築物,並開始金豆咖啡二店「品味迴廊」的營運。

攝影/黑王

喝好咖啡運動

如果本店對基隆人來說是客廳一般的存在,那麼二店可能是文化交誼廳吧。「品味迴廊」和創始店最不一樣的地方,除了室內室外的差別,就屬店內「文青」氛圍與二樓藝文空間的佈局。透過原本從事平面設計的太太巧手,品味迴廊充滿一種「真摯」的場域溫度,比起那些刻意算計的「偽文青」擺設,牆上王鴻麟太太親手拍的照片和一旁櫥櫃橫躺疊在一起的書本們,更還原一種簡單的光華原貌。

攝影/黑王

採訪的時候,我們遇到一位金豆的老客人,約末70多歲的老人家以前從事營造業時,就喜歡在橋下本店來上一杯黑咖啡,因業務常常出國勘查的他,自然經歷不少國外咖啡的巡禮,問到為何仍鍾情這裡的咖啡,他說:「我喜歡在這裡點上一杯咖啡坐著,除了可以寧靜想事情,也能跟老闆聊上幾句。基隆很難得有地方能沈思了。」

攝影/黑王

望著玻璃門上「喝好咖啡運動,品嚐咖啡的原味樂趣」幾字,王國生一輩子對咖啡專心嚴謹、對客人熱心大方的金豆初心,也在品味迴廊二店中驅策著。「承襲爸爸每天煮一杯咖啡的精神,我到現在開店的第一件事也一樣維持這個動作。接觸咖啡那麼多年,現在更能體會豆子是一種美妙的韻律。要煮出好咖啡,就必須熟悉它,每天都要作微調;比說豆子到第四天的時候,風味可能會因為屬性關係而悶住,所以在煮的時候,溫度便要提高一點,讓風味釋放。」王鴻麟一邊熟練地將咖啡粉放入Siphon(虹吸),一邊這麼說道。

攝影/黑王

透過咖啡製造的微縮場景,不同世代的人在此投射出各自生活的幻想,對王鴻麟夫妻來說,咖啡除了是味蕾的滿足外,更是生活裡重要的媒介。「咖啡廳沒有人也是空間,我們希望大家來到這裡,不僅只有咖啡,而是能在這裡共鳴出一些與自身記憶相關的想法,或片刻舒展情緒的能量。」

攝影/黑王

基隆在地文化陣地

走入二樓的藝文空間,這裡是王鴻麟太太為基隆在地文化一小步的貢獻。「當時在318學運後沒多久,基隆港西二、三碼頭倉庫的保留議題也引起基隆青年抗爭,造就一股返鄉潮。」王鴻麟說。於是,金豆品味迴廊成為新一代青年聚集的據點,他們在這裡討論這座舊城市的各種可能,有時夫妻倆也和這些青年團體交換兩代意見。

攝影/黑王

比起一間單純販售咖啡的店鋪,金豆二店承載了新時代值得駐留的可能性,無論是情感面的還是隱藏在咖啡下那些關於地方文化的推動,金豆儼然在這咖啡密集恐懼的都市裡,挪出一方獨特的蓬勃能量。正如同王鴻麟所說:「咖啡廳其實不是只有喝咖啡而已,中間還可以發展很多事情。」

 

撰文/Qbee、攝影/黑王


延伸閱讀:

老基隆故事|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似一個被犧牲的少女…

老基隆故事|被忽略的海港文化 兩種接近海洋的方式

尋找下一個人生志業 韓懷宗的「咖啡學」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