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認識長照,高齡社會的必修常識

長照-安可人生

少子化讓家戶規模與結構改變,使得家庭照顧能力越見薄弱,能夠照顧自家人的人力已大不如前。

撰文=黃勝堅

由不得人作主的高齡社會,伴隨年齡增長,人老後的多重慢性病與功能障礙,不僅是家庭成員的責任負擔,也是國家社會的重要民生議題。少子化讓家戶規模與結構改變,使得家庭照顧能力越見薄弱,能夠照顧自家人的人力已大不如前,在家庭照顧功能漸趨式微下,極須國家的支持機制介入。

長照法基本上對民眾的「身份別」是有不同的劃分,列冊的身心障礙者、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會受到社政單位的關注。而不符社政補助條件、卻有照護需求的家庭,極大部分被歸屬在「一般戶」;他們年青力壯時,多半是能自給自足、能有餘裕生活的中產階級,但時至今日,景氣逼人成為「消失的中產階級」一員。在貧富差距日見懸殊的時下,新貧老人身不由己……但他們卻被當政者視若無睹對待!

這群新貧老人,有幫忙的需求、但因身份門檻不上不下、或礙於自尊、或是怕麻煩別人,內化了「不好意思表達」或者根本「不知該如何表達」他們的需求,但這樣並不代表他們真的如政府「想當然爾」的界定,認為是可以自行照顧老來生活、沒多大問題的「一般戶」。

非列冊的獨居長者、或未達中低收標準的老人們,不符合享有政府資源補助的資格,但他們明明就屬於弱勢族群,有需求,卻不知該如何是好?

多數老人的慢性病經常不只一種,使得老人面臨多重慢性病,造成更大的身心負擔;而我們的醫療體系,也未對多重慢性病老人提供有效的醫療整合性照護。

國民健康署2011年「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顯示:81.8%的老人自述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疾病,65歲以上老年人,平均罹患2.6種慢性病,年齡越高則罹病項目數也越多。

2010年「國民長期照護需要」調查結果,全國平均失能率為2.98%,隨著年齡增加,失能率也不斷增高,其中65-74歲失能率為7.29%75-84歲為20.44%85歲以上達48.58%,失能人口將伴隨高齡化社會而急遽增加,衛福部推估臺灣失能人口將於2025年突百萬人。

高齡化、少子化,讓傳統家庭結構受到衝擊,家庭成員數逐年減少,傳統大家庭所能發揮的自助、互助逐漸萎縮,家庭所能提供的照護功能已大不如前,成年人必須面對更大的扶養兒女及高齡長輩的責任與壓力。如果家中出現失能者,照顧責任直接衝擊家庭的經濟與時間支配,為了照顧失能家人,不僅是照顧者的經濟與時間受到影響,臺灣整體的勞動力也將被波及。

長照2.0正式上路後,估計全臺灣需要六萬名以上的照顧服務員,但至今真正投入產業的人力只有一萬多名,更何況還有層層申請流程要走公文。長照申請過程,須經過照顧管理中心的照護管理專員評估,照專一個人約照顧250位個案,等到評估後需再送交給長照A級中心,由個案管理師進行服務內容組合,再經照管中心確認後,才可以進行服務的派案。整個標準流程從評估、審核、到派案,長照專業人員可以到個案家服務的時間,大約是申請後14-20個工作天左右。

失能的個案中若同時有生活與醫療需求,即是「醫養結合」需求者,約佔60%-70%,而現今的健保政策,並未評估長照需求,且在過度分科情況下病人及家屬缺乏社區長照概念的諮詢、對生命識能也不足;萬一個案同時屬失能或經濟弱勢時,長照複雜的程度對他們而言更陌生。

針對被社會遺忘的角落,有許多符合列冊條件但卻未被列冊的社區弱勢者,他們有照護需求,但未被發掘,好不容易可經由長照支援,卻因為申請評估耗時、流程繁鎖、服務對個案而言,資源分散等等因素,造成個案無法獲得即時照顧,杯水車薪無法滿足需求,在在顯示醫療與長照是處於分裂狀態,進而造成照顧品質不如預期。

長照的推行,是為了在高齡社會後,老人家能在他熟悉的地方、社區,安心的老化,從而提供支持家庭、社區、到住宿式照顧機構的多元「連續服務」。但不知是否因宣傳深廣度不足,與民眾對長照的認知落差不小,希望透過這本書,能讓大家對長照多些了解。老來的生活,特別是健康,本錢真的要從年輕就積攢,自己的健康自己要負最大的責任,否則到頭來,不論是醫療團隊、甚至國家政策執行,都對你幫忙有限!在看這本書的同時,也請順便檢視一下自己的個人健康管理吧!


本文節錄:《希望你用不到, 但一定要知道的 長照》一書 /大塊文化 出版, 黃勝堅翁瑞萱二泉印月

延伸閱讀

瑞士的長照實驗:打造世代共生的社會

加入安可人生LINE,熱愛熟齡生活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