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快樂哪裡找?其實來自於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意義-安可人生

在有意義的人生中,愛是核心。愛橫跨了意義的每根支柱,也在我撰寫的每個故事中一再浮現。

如果快樂真的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多數人會選擇在機器裡快樂地過一生。那會是一種很輕鬆愜意的生活,永遠不會有創痛、悲傷和失落。你隨時都感到很美好,甚至覺得自己很重要。

如果你選擇在機器裡生活,一輩子時時刻刻都感到幸福快樂,那是美好的人生嗎?那是你想為自己、為你的孩子挑選的人生嗎?如果我們跟絕大多數人一樣,認為快樂是人生的主要價值,生活在那個機器裡不是正好符合我們的一切渴望嗎?

理論上,應該是這樣沒錯。然而,多數人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常拒絕一輩子在機器裡過著快樂的日子。為什麼呢?你在機器裡可能感到很快樂,但快樂得毫無道理。你可能感覺良好,但實際上過得不好。諾齊克說,「浮在機器裡」的人是「難以名狀的一陀東西」。他沒有身份,沒有計畫和目標讓他的人生有任何價值。諾齊克總結:「我們在乎的不只是內在的感受,人生除了感到快樂以外,還有更多的意義。」

意義是通往美好人生的另一條路徑,這點從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和他提出的「eudaimonia」概念〔古希臘語,意指「自我實現的圓滿狀態」(human flourishing)〕最容易理解。Eudaimonia常翻譯成「幸福快樂」(happiness),所以很多人覺得「幸福是至善」、「人生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幸福」之類的說法是亞里斯多德的主張。但亞里士多德其實對那些追求快樂及「享受生活」的人說過很苛刻的話,他說那種人是「奴性」、「粗俗」的。他也說,「多數人」追求美好人生時,選擇走爽快的路徑,但那條路徑其實比較「適合禽獸」,而不是人類。

對亞里斯多德來說,eudaimonia不是一種短暫的正面情感,而是你做的事情。他認為,過自我實現的圓滿生活,需要培養道德和智識上最好的素質並充分發揮潛力。那是一種積極的生活,在那種生活中,你會做好本分,對社會有所貢獻,參與社群,最重要的是,你會發揮潛力,而不是虛擲天賦。

我為本書進行研究時,走訪了許多生活過得很有意義的人物,以及仍在尋找意義的人。過程中,以下的四個主題一再出現在訪談中。這四個類別也出現在亞里斯多德以及前言提到的心理學家為「有意義的生活」所提出的定義裡。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主張,意義來自於我們和他人的關係,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使命,透過敘事瞭解自我及經驗,以及與一個比自我更宏大的事物相連。

他們是意義的四大支柱:歸屬、使命、敘事、超然。

當然,在有意義的人生中,愛是核心。愛橫跨了意義的每根支柱,也在我撰寫的每個故事中一再浮現。

愛的行為始於意義的定義:那是從跨出「小我」去連接「大我」,並為「大我」做出貢獻開始。

那就是意義的力量,那不是多了不起的領悟,而是暫停下來對報攤小販打招呼,問候工作上看似消沉的伙伴,幫人健身,當個稱職的父母或孩子的人生導師,在點點星光下產生敬畏之心,與朋友一起參與中世紀的祈禱儀式,為需要協助的退役軍人開設咖啡館,專注聆聽摯愛訴說故事,照顧植物等等。這些行為本身看似微不足道,但集合起來,它們一起照亮了全世界。


本文節錄:《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一書 /時報出版,艾蜜莉‧艾斯法哈尼‧史密斯著

《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許瑞云:改變飲食和愛煩惱的習慣,自然遠離慢性病

加入安可人生LINE,熱愛熟齡生活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