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許瑞云:改變飲食和愛煩惱的習慣,自然遠離慢性病

好情緒有益健康,圖為參加春聚的熟齡女士受台上活動吸引,露出燦爛一笑。

曾任哈佛麻省總醫院內科主治、現任花蓮慈濟醫院社區醫學部副主任的許瑞云,在5月19日揚生慈善基金會主辦的「從自癒力許個尊嚴與優雅的老後」為主題的「春.聚」活動中,以「從身體到心靈全面安頓」為題,分享熟齡族群該如何透過調整飲食和情緒減緩、預防慢性病。

許瑞云指出,因看到西醫難以根治慢性病,於是開始接觸另類療法,發現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和飲食、情緒等大有關係。

其中在飲食方面,許瑞云認為高血壓患者或潛在族群應減少精鹽攝取量,糖尿病患者或高血糖族群宜以未精製的五穀根莖類如糙米、蕎麥、番薯、小米等取代精製澱粉,並盡可能減少糖類攝取量。

許瑞云指出,相較於未精製的五穀根莖類,精製澱粉和糖類易使血糖升高。攝/胡乃云

許瑞云在診間,遇過許多形形色色的病人,共通點就是愛煩惱,而且大多煩惱別人的事,像是兒子和媳婦的事,或者老天的事,如明天會不會下雨、股票會不會往上漲等,卻鮮少煩惱自己的事。因此她建議熟齡族要「少操煩」的方式就是當事件發生時,首先要釐清「這是誰的事」,練習減少擔憂。因為別人和老天的事無法管,自己的事就算管得著,使勁煩惱也無濟於事,甚至不利健康。學過中醫的她更強調,擔憂會讓「三焦經」旺盛,進而讓脾經失調,接著影響體內新成代謝和水分平衡。她指出,診間許多愛煩惱的病人在原有的藥物治療下,搭配情緒控制練習,都能有不錯的成效。

 

許瑞云分享診間病人心事,強調首先要釐清這是誰的事情。攝/胡乃云

 

對於易分心、易失眠、壓力大的族群,許瑞云分享兩個實用的方法協助改善:第一是「慢走」,將專注力集中在腳上,專注在每一個步伐和地面的感覺,便可以安神、防跌、減緩失眠。第二是「調整呼吸」,將左手放在右上腹(反之亦可),將右手掌放在左手肘,小指正對手肘正上方,然後將眼睛閉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吸氣時專注在氣在體內的流向,吐氣時則慢慢放鬆僵硬、緊繃的身體部位,從頭皮、眉頭、牙關、肩頸到胸和背,不但有效減壓還能助眠。

想要過著自主自在的老後生活,健康絕對是必要條件。如果已經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熟齡朋友,許瑞云建議,除定期看診和按時服藥外,更應該要著重生活中的小習慣,改掉壞習慣,就會感受到身心的不同。

延伸閱讀

醫生說-喝咖啡也能改善健康!有效對抗四大熟年疾病

名廚養生食譜-糖尿病也能安心吃麻油雞

轉念,沒有非得生病的老人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