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台灣生活史:味素與柑仔蜜

曹銘宗 味精 - 安可人生雜誌

圖片 / Pixabay

在台灣,味素是味精的舊稱,柑仔蜜是番茄的別稱,我把味素和柑仔蜜放在一起談,當然是有用意的。台灣常用的調味料味精,在日本時代的台語稱之味素(bī-sòo),或說味素粉(bī-sòo-hún)。戰後,味素二字才逐漸被華語味精取代。

根據日本時代的《台日大辭典》,台語「味素」出自日本語「味の素」。原來,二十世紀初,日本化學家從海帶、柴魚片中發現了「麩胺酸鈉」的獨特味道,命名「鮮味」,並申請專利、開始生產這種食品化工的調味料,廠牌名稱「味の素」(日文羅馬字AJI-NOMOTO)。「味の素」引進台灣,台語就從中取「味素」二字創造新詞彙。西方傳統認為舌頭上味蕾所能感受到的「味覺」,本來只有四種:酸、甜、鹹、苦,後來就增加了日本人發現的第五味:鮮。因此,現在的五種味覺是:酸、甜、鹹、苦、鮮。

被稱為味素、味精的「麩胺酸鈉」類調味料,多年來被稱為有害健康,會引起「中國餐館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的頭痛、胸悶、臉紅、心悸等病徵。直到近年來,醫學界才指出「麩胺酸鈉」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劑。二〇一六年七月的《康健雜誌》,台灣知名護理師譚敦慈在一篇〈我不爆香,但我用味精〉的文章說,如果做菜時有提鮮需求,建議使用「麩胺酸鈉」成分最單純的味精。

在台灣,番茄在北部、中部的俗稱是日文「トマト」,這是英文Tomato 的音譯,但在南部的俗稱卻是「柑仔蜜」。多年來,我一直不解,番茄長得既不像柑橘,味道也不甜還有點酸,怎麼會取這種名字呢?直到二〇一三年,我與中研院台史所老友翁佳音聊天,他提到台語「柑仔蜜」(kam-á-bit)源自菲律賓語Kamatis。哇!發音真的很像!我馬上詢問菲律賓朋友,果然沒錯,但他也不知Kamatis 名稱由來。

「柑仔蜜」為什麼源自菲律賓語?這與早年福建泉州人在海外活動、移民的地區有關。我們可以推論:泉州人把菲律賓呂宋的Kamatis帶回原鄉和南台灣,所以在金門、泉州稱之「柑仔得」,發音比「柑仔蜜」更接近Kamatis。番茄原產於中南美洲,在十六、 十七世紀由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引進歐洲,最初只是觀賞,在十八世紀開始食用之後,才傳到亞洲來。

番茄在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法文、德文都稱之Tomate,英文則稱Tomato, 語源是中南美洲原住民語。目前世界各國對番茄的稱呼大都音譯Tomate或Tomato,為什麼番茄的菲律賓語Kamatis,與殖民母國西班牙語Tomade(複數Tomades),起頭的K與T會不同呢?後來,我查菲律賓語辭典發現,對番茄的名稱,菲律賓唯一官方語言「他加祿語」(Tagalog)稱之Kamatis,而菲律賓「宿霧語」(Cebuano) 除了稱Kamatis也叫Tamatis,並註明語源來自西班牙語Tomates。以早年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的航線來看,西班牙語Tomates先傳到宿霧,產生宿霧語Tamatis和Kamatis,然後Kamatis再傳到馬尼拉,以及台灣、泉州。因此,Kamatis還是源自西班牙語。

哈哈!終於要說本文重點了。味精的成分「麩胺酸鈉」就是「麩胺酸」+「鈉鹽」,而番茄富含「麩胺酸」,正是「提鮮」的天然食材。以此來看,義大利菜使用大量濃縮番茄醬來調味,不必加味精也鮮味十足。所以,如果把番茄當味精用,「柑仔蜜」就名副其實了。

現在,我炒青菜常加番茄,好看又好吃,紅彰顯了綠,酸中和了澀,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專欄:台灣生活史

另類的台灣史書寫,從台灣的語言、飲食、民俗、文化等生活層面,引領熟齡世代回味人生,看見自己與土地、台灣與世界的關係。

 

推薦閱讀:《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作者:曹銘宗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

我推薦我寫的《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這本書探討很多台灣食物名字的由來:高麗菜來自韓國?冬粉與冬天有關?雞捲為什麼沒有雞肉?台灣米酒為什麼稱紅標?都可以在本書找到答案。食物的名字承載了族群生活的歷史與文化,並呈現了跨國越洋的傳播與交流,這本書以台灣多元飲食文化呈現另類的台灣史。

延伸閱讀

台灣生活史 – 美食的鄉愁與懷舊

回味童年時光回憶 來一場近郊山藥田園之旅

美食回憶錄 那些年吃過的地瓜點心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