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巫瑩慧專欄】照顧者和志工的培訓可以更接地氣

8月6日、7日,應雲林縣老人長期照護協會(簡稱雲林長照-小太陽)之邀,在大埤圖書館舉辦兩個半天的家庭照顧者和志工培訓。在上課的開始先簡單了解學員的背景和想望之後,加入了新的內容和提問方式,讓上課過程有更多元的互動。

主題一: 「照顧、溝通與大腦健康」

在生命歷程中,我們會經歷被照顧,也會參與照顧。短則幾天,長的話也可能超過10年以上。由於醫學的進步和照顧知能的提升,長期臥床或失能或失智的個案中,超過15年或20年的也有。在這漫長的歲月裡,照顧者或家屬,在不同的疾病過程會遭遇什麼樣的挑戰,需要預備什麼樣的能力?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在照片一和照片二提供了參考和可行性的建議。

取材自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取材自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而溝通是我們每天與人對話的必要技巧,且因對象的不同而有各種應對方式。2022年知名的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針對失智症的照顧族群,分享了他們一份報告。其中包括三大主軸: 溝通策略、如何問問題、和非語言的溝通,如照片三。字體後面的數字是他們問卷中贊同的來源數,因此整個列表以所得的數目排列,得分最多的兩項,本文作者特以紅色呈現。

溝通的元素。(圖片來源/巫瑩慧)

而大腦健康是應學員要求,臨場加入的內容,因為他們都想知道如何預防失智。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所發佈的全球共識,目前只有45%的風險,14項因子是可以預防的。如照片四中的低教育學歷(早年);聽力障礙、高血脂、憂鬱、腦部受傷、缺乏運動、糖尿病、抽菸、高血壓、肥胖(中年);沒有醫治的視力衰退、社交孤立及空氣污染(老年)。

                可預防的失智危險因子。(圖片來源/巫瑩慧)

另外,財團法人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在所出版的「活化大腦寶典」一書裡面,根據中國人的生活習慣,特別指出:謹慎服用藥物,注意藥物的副作用、過量或中毒,對於保護大腦也非常重要。

主題二: 「關懷與資源」

小太陽的兩位工作同仁,特別攜帶了兩張大字海報,生動活潑的宣導目前政府所推展的長期照顧項目和可以運用的資源,同時也發給來上課的夥伴一份協會的服務項目和家庭照顧者的關照摺頁。

而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截至113年全國的志工人數超過111萬。依照規定,這些人都需要在服務之前,經過正式單位如小太陽等的培訓,甚至於實習。在從事服務的時候,要遵守志工守則和接受必要的督導。

當我們以志工身分進行關懷時,個人覺得: 1.檢視自己身體健康2.關照當下的自己的心情與調整3.遵守服務單位的規定4.尊重服務對象的隱私,是重要的原則。除了瞭解對方的需求外,志工如何掌握關懷和協助的切入點及第4項的邊界,都是需要不斷學習和修練的。

這次的學員中有5位目前在擔任志工,有3位主動站起來分享她們的心得。

1.國中的輔導志工:面對需要輔導的青春期孩子,除了情緒和大腦都還沒有成熟以外,有些還會有複雜或破碎的家庭關係。所以需要陪伴、同理和傾聽,才能慢慢獲得信任和彼此的尊重。

2.小學的故事媽媽: 不能常常在課間只偏好或關注某些同學,反而容易造成對方被孤立。通常她會每次輪流請3到4個同學做小幫手。

3.小學的退休老師:報告的老師在社區中擔任家庭關係的故事媽媽,她也介紹了在場其他兩位曾是同事的學員。其中一位回學校當圖書館的志工,另外一位則是為健康或亞健康的長者講故事的能手。有時候,他們3位會一起編一個小故事,在社區據點又說又演。

個人從事社區演講時,會有幾個機動性:

1.攜帶大容量的磁碟,以便像第一天上午,可以彈性從中開啟符合學員求知的內容。

2.配合相關主題提問,讓學員思考和回答,提升注意力和吸收。

3.鼓勵學員發問,釐清自己的疑慮和增加其他人的學習。

4.鼓勵學員對其他同學的提問有所回應,彼此共同成長。

5.找機會與在地的藝術和文化結合,增進課堂的靈動。

此次在關懷和志工的兩個議題上,學員間的主動回應,讓氛圍充滿吸收到他人寶貴經驗的喜悅。另外,在學員的帶領下,作者得以前往當地傳統老店買到特色點心「鳥仔餅」在休息的時間,和來自古坑、大埤、斗南、虎尾、斗六、民雄等市鄉鎮的夥伴們,共同品嘗在地的知名產品。

  當地傳統老店買到特色點心「鳥仔餅」。 (圖片來源/巫瑩慧)

課程規劃的框架是有侷限的,隨著不同的應變,可以讓學習兼顧理論和實務。更可以充滿歡樂與接地氣。謹以此紀實,感謝主辦單位及此次所有參加的夥伴們。也感謝,免費提供了多功能的舒適空間,讓社福單位與公共場域可以美好的串聯資源。

大埤圖書館。(圖片來源/巫瑩慧)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作者巫瑩慧為雙澄照顧創新工作室負責人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