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論高齡住宅改造時,「扶手」幾乎是最基本的安全配備。然而,越來越多長者與家屬提出了新的期待:「不要讓家裡看起來像醫院!」世代更迭與生活品味提升,現在高齡者在意的不只是機能,更是風格與情感的延續。「扶手」轉變為高齡者特別關注的美學焦點。
在一次高齡空間改造諮詢中,78歲獨居奶奶指著不鏽鋼扶手說:「這看起來好冰冷,就像醫院走廊,我不喜歡。可以換成木頭的嗎?」看似審美的小問題,其實反映出更深層的需求——對尊嚴的維護、對空間歸屬感的重視,以及對老後生活品質的想像。扶手不該是突兀的輔助裝置,應成為空間整體設計一部分,從純粹功能性轉向融合美感與生活的整合式設計。
「扶手」幾乎是高齡住宅改造最基本的安全配備。(圖片來源/徐宛菱)
扶手主流趨勢包括一是採隱藏式整合設計,融入牆面線條、櫃體設計或木作造型中,巧妙嵌入符合人體工學的握把,實用又美觀。二是木質包覆溫潤材質,以胡桃木、橡木等自然木紋取代冰冷金屬,提升觸感與親和力。三是多元配色與風格搭配,不再局限銀灰與白色,提供從淺胡桃、霧灰金到深咖啡等多種色系,依空間風格自由搭配,讓扶手成為美感加分設計亮點。扶手也不可忽略實務原則,包括高度建議70∼90公分,可依長者身高與使用習慣調整、需固定於牆體梁柱上,若為磁磚或輕隔間牆面,需加裝補強板,以及表面應具止滑、防汗或減震設計,避免濕滑與手感不適。設計初期提供不同樣式的扶手樣品,邀請長者實地試握與模擬操作,提升接受度與使用意願。
扶手主流趨勢包括一是採隱藏式整合設計,木質包覆溫潤材質提升觸感與親和力。(圖片來源/徐宛菱)
高齡住宅的設計,不該只侷限於功能導向的「安全改造」,而應讓長者能感受到「我喜歡」與「我選擇」的尊嚴與自主。每一個看似微小的設計,其實都是對長者尊嚴的回應。扶手,不只是預防跌倒的工具,更是連結設計與照顧的橋梁,用設計的語言,傳達我們對長者生活品質的關注,用生活的美學,回應他們對尊嚴與美好的期待。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