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好好退休去|預防高齡詐騙,守護財務尊嚴:安養信託的專業佈局

文/黃儀婷

近年來,高齡者的財務風險事件頻傳。根據內政部統計,65歲以上長者成為詐騙受害者的比例逐年攀升。對許多家庭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尊重長輩自主意願的同時,有效協助他們維護財務安全。這種兩難,往往在家庭溝通中演變為衝突,甚至影響親子關係。

在高齡財務諮詢經驗中,我最常聽到的開場白是:「我爸媽身體還可以,但最近做了一些讓人擔心的事情……」,而這些擔心的事情,通常都與錢有關。有些高齡者開始不斷購買行銷誇張且昂貴的健康食品;有些高齡者輕信假冒的親友或陌生人的投資詐騙。身為子女,總是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管得太少,擔心財務受損;管得太多,又怕被誤解為覬覦財產。這種拉扯往往不是因為缺錢,而是缺乏適當的管理機制。

常見的高齡財務風險有以下3種:

1.決策能力衰退,卻仍堅持自主理財:即便認知能力減退,卻仍然強烈希望能掌控財務,導致過度支出或缺乏風險辨識。

2.因被詐騙或輕信他人而頻繁匯款或轉帳:例如電話詐騙、LINE好友詐騙、熟人借款等。

3.消費行為與照顧需求不同步:重複消費、投資或借貸行為常與未來實際的照顧需求不一致,進而影響長期生活安排。

為什麼高齡者不願意交出財務主控權?

從心理角度來看,能做決定是自我價值的認同。當生活範圍縮小、行動變慢時,高齡者最不想失去的就是「自己還能做主」的感覺。因此,每當子女提議共同管理金錢或限制花費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你是覺得我不行了嗎?」然而,財務詐騙或錯誤決策往往比健康惡化更早發生;若等到問題發生再處理,通常為時已晚。

當子女直接介入管理財產時,這容易被誤解為「不尊重」或「想奪取」,進而損害親子間的信任關係。此時,信託制度提供了一個客觀的第三方架構,創造緩衝地帶,以有效避免家庭衝突。

安養信託可依據高齡者的需求與財務風險進行分階段設計

1.設計每月固定金額撥款給高齡者使用於日常支出,維持長輩日常消費的自主性,並設定基本額度或月額度限制。

2.遇到匯款給他人或購買高價商品等大額支出時,則啟動第二層的確認流程。當有頻繁提領或異常消費等異常財務活動時,系統會自動通知家人或信託單位。

3.指定子女或第三方作為監察人,作為多重監督機制,以增強信任與安全性。

這些設計讓信託不只是財務控管工具,更成為保護親情的機制,能夠向長輩傳達:「我們不是想限制您,而是希望您未來需要照顧時,財務上依然安全且有保障。」

當有頻繁提領時,系統會自動通知家人或信託單位。(圖片來源/freepik)

信託真正的價值在於保護高齡者的選擇權。許多高齡者並非不知風險,而是「不知道如何設限」。透過信託安排,他們能在清醒、穩定的階段清楚設定底線,即使未來判斷力下降,當初設定的意願仍然能被有效執行。讓高齡者參與信託設計,這本身就是維護家庭關係的過程。在我實際接觸的家庭案例中,許多高齡者其實並非抗拒信託,而是害怕「被突然奪權」。在一對七旬夫妻的案例中,先生經常因熱心借錢給陌生人而引發夫妻不和。後來在律師的陪同下,以先生為主導設立信託,並指定太太為監察人,最終反而修補了夫妻多年在金錢觀上的衝突。太太當時說:「我們不是不信任對方,而是讓制度作為緩衝墊。」

最後,提醒每個為父母或自己的財務狀況擔憂的人:信託是提前安排的善意行動,而非事後懊悔的補救措施。我們都期望父母/自己晚年自由且有尊嚴,但自由不該是無節制的放任,尊嚴也不應讓財務風險上升。如果您正為這類的財務行為感到焦慮,不妨將安養信託作為一個「溫和且具體」的對話起點,使照顧有界線,使愛有出口。

Exit mobile version